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977阅读
  • 0回复

科考可消解神秘,但野人诱惑依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8-25
  历史有记载,民间有传说,科学有发现,包括目击者、毛发等人证物证,但多年过去了,神农架野人依然是一个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的“谜”。基于这个“谜”,种种版本的亲见描述,科学命名“奇异动物”的野人,面目似乎越来越清晰和一致。然而,一切看上去是如此真实,却又总显得那么缥缈,人类也始终无法实现和野人近距离地亲密接触。传言与寻觅之下,野人愈发趋向神秘。
  如今,距迄今为止我国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野人”科考,已经30年。30年前的那次考察,虽未找到野人的活体,但搜集到的一些毛发、脚印和粪便等,顿使神农架蜚声海内外。今年早些时候,武汉的一批专家学者递交建议书,希望30年后能重开神农架“野人”科考。
  揭开一个自然之谜,消除某种神秘,科考的价值毋庸置疑。于湖北人而言,野人也不仅仅意味着地缘上的接近。其能引起世界的关注,更大的魅力,或许应归于野人可能代表着人类进化的某一进程——种种迹象表明,它的一些特征介于人与猿之间,与人更为接近。而灵长类动物是怎样走过人与猿“分家”的过程,这在科学上还无确切解释。换言之,野人研究或许可找到足够的科学依据,于人类进化系统树的绘制,意义不言而喻。
  某种程度上说,寻找“野人”,寻找古人类的遗址,就是寻找人类进化史上还不为我们所知的链条。以哲学的角度来思量,这样的寻找,类似于求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答案。这两个命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包裹着众多带有终极色彩的情感。我们也几乎可以断定,人类索求答案的兴趣不会减少、对它们的多维度思索也将继续。同时,也势将对另一个永恒性问题——“我将到哪里去”形成直接影响。
  以野人而论,也许人们意识里早已赋予其远祖的地位,对野人的追踪,带上了一些寻“根”的特征。探求“根”的科学阐释,来说明“我是谁”,从而化解“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索焦虑——这,表现为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其实是潜伏在不少人心中的、又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共同情感。所以,人们关注科考,关注结论的权威,而在科考之前,不少人也可能早已进行了个人的“考察”:他们通过网络或书籍、文献等,阅读了大量关于野人的记载,并形成了自己对野人是否存在、对野人价值的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一千个人对神秘的探究,就可能形成一千种不同的解读,野人的世界正因此而丰富。如果新一轮科考最终成行,并发布出最新的结论,我们相信,各种充分证据下形成的共识,或可消解部分神秘,但削减不了野人对我们的“诱惑”。正如“磨山诡道”,1999年6月的一阵怪风将东湖磨山的700余棵水桶粗的树木拦腰吹断,形成一条7至8米宽的诡异通道,今年初,气象学家给出了权威解释:是“下击暴流”使然。此解释确凿可信,人们也愿意接受,但并不妨碍之前的一些猜测成为景区的新传说。神秘渐渐消除了,一些故事却成了文化,一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奇。
  寄托着一些情感,重在考察,科考而来的“野人”踪迹,将可直击更多人的内心,即便神秘的面纱一层层被揭开,人们也会对另一些解读津津乐道。对于野人可能的家园——神农架这片土地而言,或许科考的价值,在此将能获得最大显现。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