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90阅读
  • 0回复

黄冈中学没有“神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unny
 

发帖
2440
铜币
29719
威望
117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6-29
恢复高考40年里,黄冈,特别是黄高持续20多年成为全国高考的一面旗帜。但近十年,有了从神坛退下的迹象。
  在外省,很多人是因为黄高才认识黄冈。黄高在高考发展史上,可以说“红极一时、独步天下”。
  但过去20年,黄高不再出省级高考状元。在国际奥林匹克赛场上,也已没有了昔日雄风。
  黄高不再是那个即便面对万千媒体和全国目光,也可傲娇侃侃而谈的超级中学了,黄高变得很低调。
  这些变迁和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过去40年,当全国都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黄冈也想借助其在教育的长处,在经济上做些文章—特别在2000年前后,教育市场化改革正席卷全国的关键节点上。
  当更具财力和背景的学校按市场规则抢生源、挖教师时,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黄高、黄冈教育,逐渐被“蚕食”,甚至走下神坛,就不足为奇了。
  告别神话
  2016年,黄冈市有3.9万学生参加高考,一本上线8322人,一本上线率达21个百分点。全市上北大清华的人数有30多人,其中黄高占一半。
  此外,黄高一本上线率遥遥领先。去年1287人参加高考中,过一本的有1041人,一本上线率达八成。(9)班是黄高的秘密武器,这个班集中全校乃至全市尖子生。全班42人中,每人的成绩都过600分,有12人上北大清华。此外,去年黄冈全市理科前十,黄高占4人。全市文科前十,黄高占7人。
  坦白说,黄高在黄冈市的地位,还没有哪所中学可以抗衡。即便被“唱衰”的这些年里,她的一本上线率也都保持在七成左右。不过,黄高历史太辉煌,以至于她在当下所取得的成绩,在和上世纪80、90年代比时,人们还是认为她“不够优秀”。
  5月27日,黄冈市教育局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科科长黄开元告诉我,“黄高缺个省状元。”即便在当下,黄冈整体教育在湖北排前三。去年高考成绩,除武汉外,没有哪个地方敢和她争雄。去年黄冈一本上线率仅次于武汉。
  黄高是黄冈教育的核心和脸面。对黄高而言,她需要状元撑起这个门面。
  以高考状元或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教育,是不科学的,也不公平。正如黄冈市教育局一名官员告诉我的那样,“让上清华北大的北京考生来湖北考考,估计他们中的一些人二本都考不上!”气话归气话,但没出高考状元时说这些话,很容易被外界讥讽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尽管每个地方都认为以状元或上清华北大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教育不科学,但一旦这个地方出现状元或有上北大清华的考生时,这些地方都不遗余力宣传。黄冈、黄高也不例外。
  十年前,黄高没出省状元的痛楚就被湖北一家媒体报道。那是2007年12月15日,这家媒体在报道中提到:曾以奥赛和高考成绩享誉国内外的黄冈中学,已连续十年没出过湖北省高考状元,黄冈的教育神话正在褪色?
  过去20年,黄高没出过省状元,但麻城一中的洪光明就以705分拿下了湖北省理科高考状元。黄高的“权威”遭到挑战。
  最近这些年,黄冈下辖的县、市一中,几乎每年都有考生上北大清华。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以此来评判现在的黄高,认为她“风光不再”也不是没有任何依据。
  从一本过线率看,黄高在整个黄冈还是遥遥领先。不过,社会、老百姓,乃至考生都有状元情结,认为即便再厉害,缺个状元,就让黄高褪色。
  这不是中国人独有的价值判断,最近热播的《摔跤吧!爸爸》,男主角对他女儿说的一句话也点到问题核心,他说:“即便你获得了银牌,人们也会很快就忘记你,只有金牌,后来人才永远记住你并以你为榜样。”
  榜样的力量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恢复高考40年里,黄冈,特别是黄高持续20多年成为全国高考的一面旗帜。但近十年,有了从神坛退下的迹象,以至于,在黄冈采访时,很多人对黄高那段不老的神话,至今记忆犹新。
  黄冈师范学院教授袁小鹏和他人编著了一本《黄冈中学“教育神话”解读》的书。这本书是黄冈“教育神话”丛书中的一本。这本书里,黄冈中学如何步步走向神坛,十分清晰。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977年,黄冈中学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第二年,学校在下面各县招收一批优质生源,共20人,组成培优班,并强化训练。一年后参加高考,这20人的班级,全上了重点大学。彼时,黄高的突出表现甚至引发其他地市怀疑:是不是作弊?省里为此还来调查,结果发现“没任何问题”。
  随后,“优秀”一直成为黄高和黄冈在高考上的“习惯”表现。除高考外,奥赛也是黄高的标杆。当很多地方都还没搞清奥赛是怎么回事时,黄高已先行一步,专门研究奥赛,并把培优班重点转移到奥赛学习,专门训练。黄高很多奥赛奖牌获得者,后来被保送到北大、清华等名校。
  2001年是黄高(9)班历史上最辉煌时光:这个49人的班级中,有29人被保送,20人参加高考,其中15人进入北大清华学习。
  目前,黄高毕业的这些奥赛高手在中科院、中科大、剑桥大学等从事研究或在华尔街从事证劵等工作。
  黄冈,特别是黄高,从高考到奥赛,都成为标杆后,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和地方领导,纷纷到黄冈和黄高取经,希望“复制”回去带动地方发展。黄高所在的老校区,也成了他们“朝圣地”。当时,150多亩的老校区成了各地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旅游胜地。
  一时间,《黄冈秘卷》 《黄冈宝典》等教辅资料,风靡全国。
  黄高倍受关注的另一主因是,黄冈地处欠发达地区,对很多农村或地市而言,这里的经验更有代表性、更有示范作用,可以学习、借鉴和模仿。“要论升学率、教学研究和成果等,北京四中、人大附中等学校也很有实力,”黄高前校长汪立丰说,但论所处的区位、经济和办学条件等,北京等发达地区是其他很多地方无法学习和模仿的。
  5月26日下午,在黄冈师范学院行政楼,袁小鹏告诉我,正是高考、奥赛和教辅“三箭齐发”,箭箭命中要害,在三者相互作用下,才助推黄高乃至黄冈的教育走出大别山,走向全国,并登上教育神坛。
  关键节点
  不过,自2006年,黄高学生王星泽获得第37届国际物理奥赛金牌后,在国际奥赛场上,黄高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加上此时的黄高,也有近十年没出省高考状元了,质疑声渐起。
  2006年,黄高新校区开始投入使用。在黄冈,包括教育界在内的很多人,都把新校区的投入使用视为黄高走下神坛的开端。之所以建新校区,黄冈希望借助“教育”这个闪亮的招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据黄冈中学时任校长汪立丰介绍,在一次年终总结报告上,他提出控制办学规模的想法。但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黄高接受了建设新校区和扩大办学规模的想法。为此,黄高开始了高负债的生涯。
  在经济压力面前,黄高的办学定位动摇了:由过去明确的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和英才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转变。英才教育就是为了学校“创牌子”,而大众教育就是为了“创收入”。
  因为在相继创下“高考和奥赛”奇迹后,黄冈教辅材料全国风靡,使黄冈教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为提升。当高徒成就名师,名师的筹码也逐渐加重,因而被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薪不断挖走,特别是那些带领学生创下奥赛金牌的教练,更是被深圳、广州和武汉等中学高薪挖走。
  5月27日,黄冈市教育局负责教师管理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我,去年黄高走了3名教师,包括1名特级教师,2名黄冈名师。此外,全市流失中小学名校长6人。他向我解释说,“整体上,流失比以前少一些。”
  曾有很多人把黄高走下神坛的原因归结为,市里力推黄高进行新校区建设。
  这是个悖论。以黄高新校区投入使用的2006年为例,这一年黄冈财政收入约45亿元,但在2007年黄冈全市用于教育支出高达22.7亿元,占到了前一年财政收入一半。如果此时有品牌的学校不扩大规模,不想办法创收,教师待遇得不到保障,优秀教师终究还是会流失。建设新校区只是把问题给提前罢了。根子在于黄冈经济底子薄。
  2016年,黄冈市GDP在湖北省17个地市以上的排名中位居第5,达1726亿元。但黄冈经济依旧落后,全市11个县市区(含龙感湖区)中,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个省级贫困县。全市746万人中,贫困人口102万人。这种背景下,要黄冈在教育上有更多投入,是很难的。
  “黄高要想恢复到过去的巅峰状态,很难了。”袁小鹏告诉我,无论是高考,还是奥赛,或是教辅资料,黄高都已经面临很大的挑战。
  “神话”不重要
  黄高的挑战还在于,来自省里的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等超级中学对其优质生源的“偷袭”,此外,还要提防下面县市截留。
  前几年,在初三下学期,黄冈市下辖各县市就把好“苗子”提前截留到各县市一中上学。“招录后,初三下学期迅速上完初三课,然后直接上高中的课,让学生没有时间为中考复习。”黄冈市教育局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科科长黄开元告诉我,“没时间复习,学生考不好,达到了截留再培养的目的。”
  这对黄高招录优质生源提出挑战。黄冈市教育局为此和下属各县市多方沟通协调,但效果并不明显。当地教师在考前做了学生的思想工作,因为考试时,很多优秀的学生前面做的全都对,但后面却都不做。
  省里的一些超级中学,因为财力雄厚,为“捞走”优质学生,甚至做了不少承诺,这些承诺包括给奖学金、免学费或给学生的父母在学校安排工作等等。主要还在于,省属一些学校根本不用学生参加中考,通过自主招生就把好生源招走了。且考试很灵活,“他们甚至可以送考,把考卷从武汉直接送到黄冈,找个地方给学生考试。”黄开元说,有点防不胜防。
  为此,黄冈市组织市内示范性高中提前统一自主招生,一般在每年4月开考,然后迅速录取,并在5月8日把学生提前预录到黄高上高中课程。而中考时间实际是6月19日~21日。
  事实上,高考“神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黄冈这样一个欠发达的地方,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强大动力。而谈到对当地经济的拉动,则远没有想象那么大。
  恢复高考以来,黄冈市考出的大学生有20多万人,但回来工作的不到十分之一,不仅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断层,企业科研人员也普遍短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