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5190阅读
  • 0回复

鼎鼎余三胜,寂寂七娘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7-10

胡.江.林

大巴出了县城,一路向北驶去。
路平稳,车也跑得平稳。坐在后座的我,有如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舒适得直想睡去。刚刚闭眼,前面突然响起唱戏机的声音:
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到如今只落得兵败荒郊。恨北国萧银宗打来战表,
擅抢夺我主爷的锦绣龙朝。贼潘洪在金殿帅印挂了,
我父子倒作了马前的英豪。金沙滩双龙会一阵败了,
只杀得血成河鬼哭神嚎……
这是京剧《李陵碑》中的一段唱。《李陵碑》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成名唱段之一,很久以前在网上听过,今天再听这曲天籁之音,灵魂深处似乎被一股激情强烈冲击着。此刻,我静静地听着这醇厚婉转、高低跌宕、激昂慷慨的唱腔,想着百多年前从罗田七娘山走出去的那位小伙子,不由得睡意全无,思绪飘飞。
《四郎探母》《秦琼卖马》《定军山》……每一段唱词,都是英雄的悲歌;每一首曲子,都倾诉着英雄的故事;每一个舞台,都是一次英雄的重生。我不知道余三胜在当时受到怎样的追捧,无法想象当时万人空巷的场景。戏如人生,唱自灵魂。透过这些剧目,我能够感受到他对英雄的尊崇,对人生的悲悯。
与大多数罗田人一样,作为三胜故里的一员,我也不了解余三胜,不了解他的生平故事,不了解他对京剧的巨大贡献。只是这几年对于余三胜的认识慢慢加深,从而开始对余三胜,对京剧,对余三胜故里七娘山有了兴趣。
于是,七娘山成了我心底的一个梦,飘飘缈缈,却又心醉神迷。也许,只有在那里,我才能够触摸到传说中的余三胜。
我们一群人此行的目的地正是七娘山。

是的,去七娘山是一次寻根之旅,也是一条朝圣之路。
这一次,三胜传媒、三胜剧社、三胜研究会一起组织了探访余三胜故里七娘山的活动,罗田电视台全程报道。我也有幸随同。
终于可以近距离去了解那位艺术巨人,与历史来一次思想对接。我掩藏不住内心的兴奋,那一刻,我真的无比虔诚。
30人的大巴,一路彩带飘扬,笑语清歌,浩浩汤汤。然而,行到七娘山脚下,因为司机路不熟,路边又没有标示,大巴跑过了路口,后来只得费时费力掉头。还好,去天堂寨的主路还算宽敞,司机技术也是一流。大巴终于进入了去七娘山的小路。行不多时,路上一个铲车挡路,还有小货车、小轿车凑热闹,几次协调,几回进退,算是能够继续前行了。
前面有人向我们招手,是七娘山村妇联主任。她告诉司机,到上余家湾路比较窄,大巴恐怕不好掉头,建议大家下车步行。当然,她是考虑我们一车人的安全。
于是,我们只得下车步行,走了大约一公里,总算到了上余家塆。
京剧鼻祖的故里,居然路牌都没有,道路也非常狭窄,不免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是大名鼎鼎的余三胜故里吗?

上余家湾坐落在七娘山半山腰。
在漫山翠竹掩映中,排着几处杂乱的房屋,两口浅浅的水塘,路上几乎看不见什么村民。村头立着一棵银杏,传说这棵银杏就是当年余三胜亲手所植。银杏很难栽培,特别是当时那样的年代。偏偏余三胜无心插柳,却成后世之荫。我不想去考证故事的真假。也许,冥冥之中一切皆有定数。据说余三胜出名后,很多地方的人前来采收这棵银杏的花粉。我想,更多也是为传播那些至美的基因吧。
进入余氏祠堂,显眼的是一个巨大牌匾——“节孝可风”。仔细一看,是今人所制光绪年间(1905年)余母60寿庆牌匾,文字太少,无从考证。再就是一个关于余三胜的故事,“寅时祠堂里的脚步声”。还有古老的余氏宗祠原貌,上余塆全貌,几幅余氏后人的合影。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余氏后人余金龙热情招呼了我们。在品尝美美的山茶、山林珍馐的同时,我们也听着主人对古情今事的介绍。这座有点复古的建筑,是主人自己出资建成。祠堂的资金也是余氏后人集资修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想起同行的一位大哥的话。他说,在2010年前,罗田有多少人知道余三胜?是的,七年前我就不知道。然而,自2010年11月《黄冈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罗田三余与中国京剧》的署名文章后,七年来,县委县政府、特别是县委宣传部不遗余力打造余三胜文化品牌,诸如成立“余三胜京剧艺术研究会”、唱响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出版《京剧与罗田三余》期刊、打造余三胜广场、树立余三胜塑像、命名余三胜大道等,还有我们这次组织参与团队“三胜传媒”和“三胜剧社”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足以说明,罗田余三胜这个品牌,就如卞和在荆山发现的原石,假以时日,精雕细琢,必将成为闻名天下的和氏璧,散发着夺目的光华。

千里大别山,美景在罗田。
天堂寨薄刀峰的险峻,笔架山的妖娆,天堂湖的灵秀,百里画廊的风韵……每一处都如诗如画,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张家界的“山水画”,黄山的“三奇五绝”,神农架的“天然森林水塔”……于她们,罗田如一位有绝世之姿的少女,嘴角上扬,拈花而笑,轻轻地说一句,我也在这里。
同为京剧创始人的程长庚,是安徽潜山程家井人,成名应该比余三胜稍晚一些。潜山县在县博物馆内专门设有“程长庚陈列馆”。其故居也进行了保护和多次维修。2016年,为了弘扬国粹艺术,发挥名人效应,促进文旅融合,程长庚故居复建工程被列入潜山县政府办实事工程,项目总投资约600万元。
京剧名伶谭鑫培是余三胜的后辈,作为谭鑫培的故里,武汉市江夏区举行“京剧谭门故乡行”系列活动,编写和出版四卷约100万字的《京剧谭门》纪实专辑,打造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京剧文化主题公园——谭鑫培公园。在江夏,投资5000万元的中国最大的古戏楼——谭鑫培古戏楼已经开唱。“谭门京剧文化”成为江夏的文化名片。
文化名人,是一个地方的宝贵财富。名人故里,是一个地方亮丽的文化名片。李白、赵云故里之争,赤壁之战发生地之考证,诸葛亮躬耕地之论,无一不在抢占文化高地,利用名人效应来发展自己。显然,我们还在刚刚起步的路上。罗田需要支持,更需要自己努力。
我想,打造余三胜这一文化品牌,以京剧文化为突破口,弘扬国粹京剧,纪念文化名人,整合罗田文化资源,一步步把罗田打造成京剧朝圣之地,深含京剧文化底蕴的新旅游景点,也是罗田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
诚然,县委县政府已经开始行动。但七娘山仍旧寂寞,急需加大开发力度。

宝雕弓打不着空中飞鸟,
弓折弦断,为的是哪条?……
(念)盼兵兵不到,望子子不归,白日受饥饿,夜晚被风吹。也罢,不免拜谢宋王爵禄之恩,我就碰死在李陵碑下!
回来的时候,耳边无端响起了京剧《李陵碑》后半场的唱段。韵调悠扬圆美、浓郁深长、高昂激越,宛如一曲末路英雄的挽歌。在三胜广场,我从头到尾读了碑刻的《余三胜传略》,余三胜在天津演《李陵碑》,到碰碑一场时倒地不起,从此离开舞台,一年后病逝。余三胜成也《李陵碑》,逝也《李陵碑》。迷茫中,我忽然觉得,杨继业和余三胜已经融为一体。高歌至云端,悲情到骨髓,寂寞到极致,也许,在内心深处,余三胜唱的就是自己。他倒地的那一刻,面对浩淼苍穹,时空沧桑,如一个悲情英雄,任凭无尽的苍茫透心而来。曾经那些艰难曲折,曾经那些迷茫彷徨,曾经那些喧嚣浮华,都会在一曲忧郁醇香的箫韵中宣泄出来。养育自己的青山秀水,寂静的七娘山,他再也回不去了。
也许,繁华与悲情,就是余三胜人生的两端。就如七娘山,丰盈秀韵与孤寒寂寞,一直伴随着她上路。京剧鼻祖给她带来的荣耀,似乎已经湮没在滚滚的历史尘烟之中,如海市蜃楼,若隐若现,杳杳难追。
我又想起七娘山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那条混浊不堪的小河,那个空寂冷清的小村庄,内心感触油然而生:绝顶难以至其高,幽谷难以测其深,大海难以容其大,苍穹难以喻其广,京剧鼻祖的成就,京剧鼻祖故里的荣光,无论怎么讲,七娘山都应当缤纷流彩。
美罗田给我华裳,曲箫韵伴我飞扬。我这里浓妆重上,再现那流彩七娘。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