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30阅读
  • 0回复

蕲春县打造“学区共同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qcip
 

发帖
3380
铜币
14445
威望
248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1-31
  每周三上午10点,蕲春县檀林镇田桥学区的汤书权老师从龙井河小学骑上摩托车,赶到五公里外的牛冲教学点,给教学点的十几名孩子上音乐课和体育课。

  牛冲教学点以前是一所小学,后来学生和老师越来越少,如今只剩下教学点的负责人田定永老师和16个娃娃。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汤书权的到来让田定永“轻松了不少”。

  “我只会教语文和数学,音体美等课程虽然排在课程表上,但也只能让学生自由活动。”田定永在牛冲教学点已20多年,深知乡村教育的艰辛和苦楚,“教不过来的时候,就把几个班的学生放在一起上课。”

  在蕲春县广大农村,牛冲教学点的现状比较普遍。农村学校规模小、布点多、办学条件差和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十分突出,一度让教育主管部门很无奈。

  为破解这一难题,去年秋季开学后,蕲春县着眼教育长远目标,在全市率先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办学模式改革,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按照“乡镇‘1+N’、城乡帮扶、中学+小学+教学点”等三种模式,构建中心小学和村小、教学点横向协作,小学与初中纵向衔接的“学区共同体”模式,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通过扩大城乡学校的‘朋友圈’,来组建符合基层学校实际发展的共同体,提高优质教育覆盖率,让孩子在家门口能上学,上好学。”谈起改革的初衷,蕲春教育局局长田祥喜如是说。

  檀林镇是该县最偏远的乡镇,距离县城100多里,教师呆不久,生源留不住。自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化办学模式改革以来,该镇结合自然地域和学校布局特点,选取6所中小学作为牵头学校,与村小学、教学点组成六大学区,基本实现了区域内学校共建,教研共进,资源共享。

  为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农村偏远地区师资不足等问题,该县实行教师“区管校聘”,建立健全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组建紧缺学科教师服务中心,通过跨校兼课、支教、走教、轮岗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化为“学区人”,构建学区内同建、同管、同享、同研、同训、同评的“六同”办学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同步、均衡发展。

  统筹规划学区内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实行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开设、课程实施等课程改革机制,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统筹教学研究,实行学区学科教研中心组制,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等教研活动。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学区联动方式,前移教研阵地,推进教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该县统一开展学区内教师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通过联合共建,整体提升教师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统一考核评价,逐步建立并完善学区管理的系统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学区内教师的评职、评优和晋级工作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