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任期满四年的时间,这个固执倔强的老头儿即将离任。他给威尼斯留下了什么烙印,他的继任者是谁?下一步,他将如果发展?在电影节闭幕之前,本报记者专访了这个最爱中国电影的老头,在交谈中,记者能切身感受到他对于电影、对于威尼斯深深的留恋。
4年
马克给威尼斯留下什么
在四年任期中,马克在威尼斯电影节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种烙印可以概括为:更少的影片,更少的奖项,更大的影响。马克取缔了之前存在的两个等级的竞赛单元,消除了在竞赛单元里关于第一和第二单元的等级概念。在他的任期当中,威尼斯电影节的艺术性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受到邀请的影片质量也越来越高,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和认可。
艺术性,而非政治性,是马克在任期强调的方向。对马克来说,对于影片的选择,没有比艺术性更重要的指标了,“我曾经说过,现在最让人激动和关注的电影开始大量来自美国和亚洲(本届威尼斯就选择了大量好莱坞影片和华语影片),我现在仍然坚持这一点。”他向本报记者解释道: “在我看来,好电影一定是来自正在飞速发展或者有矛盾的地方,中国现在正在经历飞速的发展,而美国则是一个处处充满矛盾的社会,所以,这两个国度最容易产生好的电影。”
对于不少守旧和固执的欧洲人来说,马克这种对美国和亚洲电影的青睐是使人反感的。而且,政治的确是曾经深刻影响威尼斯电影节的因素。现在,刚刚举办了第一届的罗马电影节以其地理优势和政治优势抢夺着威尼斯电影节的风头,有人甚至认为最终罗马电影节将取代威尼斯电影节,从而成为意大利电影在世界上的一个新坐标。
连任
马克几乎没有可能
一位意大利记者回忆,在宣布今年电影节参赛名单之后的那个早晨,马克坐在影节宫旁边著名的EXCELSIOR酒店大堂,周围是苛刻的意大利媒体,但这一次,他们对马克的选择竟然给予了广泛的赞扬。对于意大利媒体来说,马克是狡猾而谨慎的,但他在言语上并没有排除自己连任的可能,“很显然他们对于我是否连任进行过讨论,但我想等电影节结束之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尽管马克的连任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历史上,却没有连任的先例。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按照规定,每一任威尼斯双年展(是威尼斯电影节的母体)主席将依次委任一位电影节的主席。也就是说,如果现任双年展主席大卫·克劳夫离任,他的继任者将自己另行委任另外一位电影节的主席。马克·穆勒和大卫·克劳夫的任期都将在今年年底结束,按照目前意大利媒体的推测,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大卫将肯定离任。
不过,威尼斯电影节缺乏一位长期有着自己艺术造诣的掌舵者,最近已经接二连三地受到了来自意大利国内的批评。曾任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和电影节主席的 Gianluigi Rondi先生说:“把穆勒从主席位置上赶下来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干得非常好。戛纳、柏林和洛迦诺电影节就不会有这种缺陷。”他说的这三个电影节,主席都是长期固定的人选。
继任
可能是个“女强人”
前任洛迦诺电影节艺术总监、被誉为意大利电影人中的女强人的Irene Bignardi女士,现在被认为是马克最佳的继任者。事实上,马克·穆勒在走马上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之前也曾经担任过洛迦诺电影节的艺术总监。
而关于这个女强人Irene Bignardi,外界对她普遍的评语就是:意大利左翼知识分子的代表。有不少评论认为她的知识分子作风使得电影节曲高和寡,而且选片经常极具政治意味。而这种作风和马克在最近四年之间建立起来的威尼斯电影节新风格格格不入。电影节开始之后,就有民间组织在电影节主会场外面的一堵墙上大搞民意调查,希望民众和记者来选择自己心目中的下一届威尼斯电影节主席。有意思的是,从一开始,马克·穆勒就遥遥领先。但最近几天他的主要对手Irene Bignardi女士的支持者开始大力反扑,马克的优势不如以前明显了。
今年年底,威尼斯电影节的主会场就会重新选址建造。据悉,影节宫还是将在丽都岛上修建,但规模会比老会场更大。
未来
加强和亚洲电影合作
对于马克来说,离任之后,最好的打算就是回去干自己的老本行:制片人。在担任威尼斯电影节主席之前,马克·穆勒曾经是一个成功的制片人,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无人地带》就出自他手。目前,马克手中的电影还有不少,其中包括改编自意大利的写实小说《五是最好的数字》(《Five is perfect number》)的一部电影,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正好是马克最迷恋的年代,也是他自己建立起电影观的重要时代。马克准备把这部电影发展成为意大利和亚洲电影合作的项目,而这种合作也将是他努力的方向。
马克依然对威尼斯充满依恋。他告诉本报记者:“明年初,将在罗马举办一个大型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当然,电影的部分由我负责。很遗憾,我不能再在威尼斯做这样的一个事情了。”据悉,如果马克不能留任,那么他将在明年6月之前完成和新主席的工作交接,从此,他将彻底告别威尼斯。
特写
马克前妻,华语电影义工
今年她从4000多部电影中选出了22部参赛影片
在威尼斯电影节的各种新闻发布会上,有一位老太太特别引人注目。几部华语影片的发布会都是由她主持的。第一次听见这位主持人用标准的中文发音说出《太阳照常升起》的中文名时,记者吃了一惊。后来一打听,果然,这位主持人大有来头,她就是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的前妻杜阿梅,她可以说非常流利的中文。
和老太太交流的机会不多,因为她总是出现在发布会上。直到有一天在一个酒会上遇见,才和她愉快地交谈起来。老太太是法国人,看上去有一些南亚血统。在上世纪70年代,她和马克是第一批到中国留学的西方学生。因此,两人都对中国和中国电影有着难以名状的深厚感情。
杜阿梅一直活跃在欧洲电影界。她的正式身份其实是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真实电影节的主席,真实电影节是欧洲最有声望的纪录片电影节,杜阿梅每年都坚持邀请一到三部中国纪录片参赛,中国有不少年轻的纪录片导演都曾经在她的手中接过奖杯。
当然,她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她是威尼斯选片委员会的助手,专门负责帮助选片委员会在中国乃至亚洲的选片工作。杜阿梅告诉记者,今年她和选片委员会的委员们一起看过了超过4000部选送电影,最后才选出了22部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他们都坚持看胶片而拒绝DVD。
对于今年参赛的华语电影,杜阿梅表示她觉得都不错。让人吃惊的是,她说自己非常喜欢李康生的《帮帮我,爱神》。
杜阿梅和中国导演显然有着亲切感,在很多中国电影出现的场合,比如酒会、首映,她一定会亲自到场捧场。她总是和前夫马克出现在相同的场合,有的时候甚至和马克的现任妻子擦肩而过。虽然她和马克两人之间没有过多交流,但也看不出来有任何芥蒂。也许是两人共同执着的电影事业和对中国的相近感情,才会出现这样和谐的局面吧。
杜阿梅很喜欢红色,她在这样的年龄还喜欢扎着两只小辫子出入正式场合。有一次在发布会上,她甚至穿上了大红花朵的中式竖领棉袄,而且还是那种铺盖面子的花色,让人觉得特别有电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