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来可以留在武汉
吴超原是黄冈团风人,3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几年后,母亲再嫁,并生下一个妹妹。但噩运并没有放过这个家庭,吴超10岁左右时,继父再次患病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压在母亲一人身上。
2002年,吴超顺利考上湖北经济学院金融系。在学校里,他每年坚持打工、做兼职,四年里回家的时间不到一个月。2006年初,他开始到武汉一家银行青年路支行实习。当时,该银行举行第37届职工培训,最终有2个人的成绩超过90分,其中就有一个是吴超。此时,他完全有可能留在银行工作。
但这个时候,湖北省教育厅正在各高校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学校资教,母亲的辛劳、妹妹成长的艰难一下子占据了吴超的脑子,他决定:报名资教,到农村去服务3年。
他找到女朋友陈玲,希望她能够跟自己一起去资教。此时,大学毕业一年的陈玲已经在武汉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他告诉女友:“我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到农村去当老师,按照政策照顾,3年后我们仍然可以回来,而且在考研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见男友态度这么坚决,陈玲辞掉了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和吴超一起报了名。
事后,吴超在日记中写道:“我知道我的家庭早就希望我能够毕业,支撑起一个家。但对不起,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我选择了理想。不管对不对,我都要做下去,只为帮助部分农村的孩子早日走出贫穷。”
班主任津贴作“奖金”
到学校不久,二人就分到了工作:吴超负责9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同时兼9(2)班的班主任;陈玲负责两个班的语文。
9(2)班在该校是出了名的“调皮班”,当上班主任后,吴超发现,这些孩子们其实都比较爱学习,只不过没有家长管教,没有将学习放在心上。为此,他制定了一份班规:今后,只要在任何一次考试中有进步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份奖品,奖金由自己的班主任津贴支付。后来,他又灵活了奖励机制:进步的学生可以自己先购买满意的奖品,然后拿发票回来让老师报销。如今,吴超已经将一年来所有的班主任津贴全部用作了奖励。在他的带动下,陈玲也效仿他,发放了所有的津贴。
学校只有一个公共厕所,由于建设的时候设计不合理,每隔一段时间,下水道就会堵住。每到这个时候,吴超就会和学生们一起,用棍子等工具掏粪,并和孩子们一起抬粪桶,将掏出来的粪浇在校园里的树上。
在他的感召下,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起来了。今年中考,他所带的班级有12个学生考上了普通高中。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今年端午节,孩子们送的粽子和鸡蛋,二人吃了几天都没有吃完。吴超说,这是他最幸福的几天。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