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696阅读
  • 0回复

湖北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透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unny
 

发帖
2447
铜币
29726
威望
118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9-14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中心,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湖北农民增收的激励因素和阻碍因素。

  (中经评论·北京)一、引言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农民收入问题,近几年,在国家以中央一号文件形式出台一系列关于农民增收和鼓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的政策背景之下,湖北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狠抓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相继施行了“一免二补”和粮食最低保护收购价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的收人有了明显的增长。湖北省农民收入在2004年实现突破性增长后,2005年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据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对全省33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大关,达到3099.20元,同比增加209.19元,增长7.2%。2006年上半年,湖北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591.3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3.44元,增长12.2%,扣除家庭经营费用之后,农民人均现金毛收入1128.66元,比去年同期的954.54元增加174.16元,增幅达到18.2%。但是与此同时,在农民收人持续增长的过程当中,出现了需要予以重视的结构性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使得湖北农民的增收呈现出步伐放缓的现象。
  
  二、湖北农民增收的激励因素分析
  

  湖北省在农民收入的增加方面存在着诸多有利条件,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和湖北省的一系列关于鼓励农民增收的政策的实施。近几年中央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2005年,湖北省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部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之外的农业特产税,扩大对种粮农户的直接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水平,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逐步普及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了明显实惠,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因素。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农业税由上年同期的46.47元降为0,退耕还林还草补贴9.36元。比上年增加1.86元,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24.14元。比上年增加4.18元,获得救济金、抚恤金、救灾款、扶贫款、保险赔款和报销医疗费等收入9.77元,比上年增加5.92元。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人均得到实惠达到89.74元,增量达到58.43元,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为28%。2006年上半年,农民得到的属于政策内的救济金、抚恤金、报销医疗费、退耕还林还草补贴、无偿扶贫、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项收入人均24.7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67元,增长29.7%,各项惠农政策落实进度明显快于上年。
  其次,湖北省农产品市场培育已初具雏形。湖北省已建成了各类农产品市场4000多个,其中既有大量的城乡集贸市场、也有近百家批发市场,在批发市场中,既有在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产地批发市场、又有在大中城市的销地批发市场,还有众多超市和连锁店,农产品市场繁荣。特别是武汉等大中城市历来都是全国的商品集散地,现正逐步成为辐射全国的重要物流中心之一。以武汉武泰闸、皇经堂等11个农业部农产品定点市场为重点的一大批大中型批发市场,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交流和集散中心,辐射功能日益增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武汉作为首批商业对外开放省会城市正日益引起全球著名跨国零售商业集团的关注,正成为新的投资热土。中国香米、武昌鱼等不少知名度较高的传统特色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湖北名特优产品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大批量涌现,这些特色产品行销国内大中城市,欧美和东南亚市场,一个全方面、多层次、大循环、大流通、网络化的市场流通新格局基本形成。
  最后,湖北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湖北地处我国中部,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联重庆,北接河南、陕西。京广、京九、焦枝和多条国道纵贯南北,横穿东西,长江、汉水贯穿全境,独特的地理区位,使湖北省在经济上具备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特殊功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建国后经过多年的建设,湖北的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京珠、沪蓉国道主干线为主轴,以长、汉江为水运主通道,以连接湖北“大三角”经济区和各市州及周边省会城市的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每个县市通高等级公路,乡(镇)通等级公路,技术结构和布局更为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
  公路方面,有黄黄、京珠、襄十、襄荆、宜黄等高速公路,巴东、荆州、鄂黄、阳逻、仙桃等长、汉江大桥,106、107、207、209、312、316、318等国道、118条省道,使湖北成为国家公路网的重要枢纽。港航方面。到2000年末,湖北省省航道总里程达到8309公里,其中Ⅲ级以上航道1053公里,Ⅳ级航道530公里,V级航道562公里,Ⅵ级航道1780公里,Ⅶ级及以下航道4384公里;全省新改扩建港口泊位50个,新增港口年吞吐能力535万吨,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8690万吨。铁路方面,京广线纵贯省境东部,焦枝线和枝柳线经省境西部,汉丹和襄渝线横贯全省中部和西北部,在武汉、襄樊分别与上述两条南北向铁路干线相交,共同构成省内外陆路交通运输的主干线。另外,还有横穿鄂西北山区的中国第3条电气化铁路襄渝线。航空方面,全省民航系统拥有1个待业管理机构、4家航空公司(南航湖北公司、武航、武汉直升机通航和荆门通航)及5个民用机场(天河、三峡、沙市、恩施和襄樊机场),1个军民合用的机场。已开通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72条,可直航全国57个城市。
  
  三、湖北农民增收的阻碍因素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湖北农民收人持续增长的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碍因素,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户生产规模小、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农村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以来,农户生产规模小、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已经成为农产品进人市场的主要瓶颈。据估计,我国目前参加各种合作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5%左右。这与一些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户都是合作社社员,每个农户平均要参加4-5个合作社的情况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不仅成为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瓶颈,而且农民在市场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交易商定价的地位,收入只能维持在简单再生产的水平。同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湖北省农业在组织化方面至少存在两大缺陷:一方面农户经营规模过于细小。湖北省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平均只有0.3公顷左右,比全国水平0.5公顷低0.2公顷。日本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很小,但多数也超过了1公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广泛应用,致使人工费用大,必然造成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农户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当今农业竞争能力较强的国家不仅农户经营规模较大,而且农户经营行为的协调性较强。湖北省不少地方自人民公社解体以来,大多数农户至今仍然处于一种分散经营状态,虽然农业已由国家包揽产品收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步入需求变化多样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大多数农户还停留在农产品短缺时代的各自为政阶段,多数以自给自足为主。
  
  (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
  

  据调查,2005年湖北省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15~20%,进口肥料价格比上年上涨30%左右。与此同时,农民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加273.00元,比2004年上升35.7%.其中第一产业生产费用支出人均增加220.81元,增长31.3%,占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增加额的80.9%。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投人产出分析结果显示,2005年,湖北省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平均每百元费用支出所产出的收人为304.59元,比2004年的375.10元减少70.51元,下降18.8%,其中种植业为394.31元,比上年减少81.59元,下降17.1%;林业为634.06元,比上年减少113.84元,下降15.2%:牧业为187.22元,比上年减少43.0l元,下降18.7%;渔业为242.21元,比上年减少36.70元,下降13.2%,扣除各项生产成本后,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纯收入只有1838.60元,比2004.年减少15.52元,减幅为0.8%。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基本上抵消了减免农业税所得到的实惠,从当前情况看,农业生产资料仍在高价位运行,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三)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湖北省农业基础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虽然大江大河整治投资量大,防洪保安能力大大增强,但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期没有投入,建设明显滞后。工程陈旧失修,沟渠严重於塞,排灌设施不配套,泵站绝大部分均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功能普遍衰减30-40%左右,运行效益大大降低。据调查,湖北省排灌体系中,机电设备老化率在60%以上,渠道建设物老化率在40%以上,病库险库在35%以上。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农田不增反减,40%的农田不能保收,35%的农田缺乏有效灌溉,70%的农田只能抗御5年一遇的灾害。在蕲春县高德畈村我们也了解到,该村离鹞鹰岩水库主干渠仅1.500米,上世纪七十年代,可自流灌溉到田头,实行责任制后逐渐变自流为断流。村委会负债为每组建了一座提水泵站,由于近几年河道大量采砂等原因,水位下降4~5米,原有泵站无法取水,加之田头地沟水渠淤塞,多数农户改两季为一季,或者干脆水改旱,农民种田清闲了,可收入却不见增长。再加上没人看管,变压器、电机、水管等被盗,毁损严重。虽然年年有投资,但年年有问题,致使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人的持续增长。
  
  (四)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不合理
  

  湖北省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并未按合理的机制运行。2005年湖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有1101.29万人,占全省乡村劳动力的比重高达57.0%。据测算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约有50%以上的剩余。而发达国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一般都在5%以下:美国2.6%,德国2.8%,英国1.5%,法国1.3%,加拿大3.3%,日本5.1%,意大利5.4%。湖北省第一产业有如此高的就业人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只能是较多的人数分享有限的资源,农民的收入水平必然很低。
  
  (五)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的日益融合,成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农业亦不例外,特别是随着转基因杂交技术、栽培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机械作业等一大批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使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而依靠科技发展农村又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农民。但是,当前湖北省农民增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湖北省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湖北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55.6%,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7%。接受技术技能培训的劳动力较少,目前农村开展的一些短期技术培训,大多数仅限于农、林、牧、渔业,时间短、内容简单。农业科技人员少,在农民科技队伍中,全省只有农民科技人员75557人,平均每1000名农业劳动力中只有3.94人。很多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使他们对新技术、新成果茫然无知,在接受科学技术方面处于被动地位。选择不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不能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不能将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然会影响农村的收入水平。另外,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差,导致了湖北省外出农民工基本就业难,高就业更难,这给农民增收同样带来了难度。据我省荆州、潜江、监利等市、县调查,外出务工农民大多是农村中的青壮年,其中70%的农民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具有高中学历的只有15%左右,不低于15%的外出人员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约75%的人没有职业技能。外出人员所从事的大多是建筑、纺织、缝纫、装璜、装饰、餐饮服务等行业。
  
  四、结束语
  

  农民收入问题是近几年提出的“三农”问题的中心,农民收入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农村和城市市场的繁荣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循环。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本文较全面的解析了影响湖北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相关因素,希望能为解决湖北省“三农”问题提供参考。

(消费经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汪利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