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802阅读
  • 0回复

图文:荆楚文化辉耀华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爱情浪子
 

发帖
3545
铜币
37015
威望
596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6
<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img height="150" hspace="0" src="http://news.cnhubei.com/hbrb/hbrbsglk/hbrb01/200710/W020071011159232500065.jpg" width="540" border="0" oldsrc="W020071011159232500065.jpg" style="WIDTH: 540px; HEIGHT: 150px; hspace: 0; vspace: 0;" alt=""/></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hbrb/hbrbsglk/hbrb01/200710/W020071011325107342364.jpg" oldsrc="W020071011325107342364.jpg" alt=""/></p><p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px;"> </p><p align="left" style="MARGIN: 0px;">     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 韩少林 曾祥惠 张孺海<br/>  编者按 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这里是楚文化之乡、三国文化之乡,也是古人类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悠悠历史岁月,荆楚儿女创造的灿烂文化,是闪耀在中华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在改革发展的今天,承袭丰厚历史文脉的湖北人民,正创造着新的文化辉煌。<br/>  在中国第八届艺术节即将举行之际,我们回顾、梳理与展望湖北文化的历史、现在与将来,探讨历史传承链上楚文化的行踪,展示在与时俱进精神感召下的文化创新,透视当代文化成就中寄予的精神与情怀,以《告诉你一个文化湖北》为题,进行系列报道,与读者一道领略独步华夏的荆楚文化风采。<br/>  历史从远古走来,积淀了万千人文风光。<br/>  长江从雪山源出,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br/>  长江之滨,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演进的荆山楚水,为我们展示着多少人间奇迹与文明奇观!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以其特有的风貌,独树于华夏之林。<br/>  <strong>回眸历史 远古走来无数“第一”<br/></strong>  让我们的眼光回望,对历史长河作一番追溯。<br/>  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当时湖北境内诸侯国林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楚国。楚国最早居住地为荆山,即今南漳,族名为楚,荆楚由此得名。清康熙六年,湖广左司改为湖北省,湖北省历史上第一次定名,沿袭至今。<br/>  人类学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中国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湖北则是目前发现人类起源线索的极少数省份之一。最初的人类,经历了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而在我省各个时期的遗迹都有证见。郧县人和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人类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证明长江流域也是我国上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他们将湖北的人类发展史推至了五六十万年以前或更早,为早期人类史写下了光辉一页。<br/>  城市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发展已到了相当发达的阶段,印证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坐落在武汉市黄陂区滠口的盘龙城商代中期城址,南距长江5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是我国迄今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最早商代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第二座最早的商城。盘龙城当之无愧是武汉的城市之根。<br/>  1978年在随州发掘的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给了全世界一个特大惊喜。墓中出土了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其编钟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它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br/>  长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人类文明史。楚国伟大诗人屈原,伴长江而辉煌,创作了千古绝唱《离骚》,引领荆楚大地诗人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仅唐代诗人出自荆楚地区的诗篇就达两千多首,就一个地区产生的诗作数量来说,仅次于都城长安。“惟楚有才”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成为湖北人的骄傲与自豪。<br/>  艺术领域,宋代,襄阳人米芾及其长子米友仁的书画堪称一绝。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艺术以戏曲成就最高,汉剧,是一种以“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系统为主体进行演唱的地方戏曲,清代汉剧进京,与徽班彼此影响,同时吸收昆腔、秦腔等剧种的曲调、表演方法,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剧种,这就是“京戏”,它为中国国粹京剧的产生作出了特殊贡献。<br/>  医学领域,宋代浠水人庞安时的医术医德驰名江淮,明代蕲春人李时珍写作的中医中药学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更把中国医学推向极致。<br/>  <strong>可圈可点 百多年来文化先行<br/></strong>  湖北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创造文明的文化史。<br/>  1840年的鸦片战争,轰然打开中国大门。清朝统治阶级迫于情势,不得不调整其坚持的“闭关”政策。洋务运动破门而出。<br/>  湖北,成为洋务运动开启先河与最有成就之地。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英、法、美、德等国商人接踵来汉经商,汉口逐步成为水陆交通枢纽,华中最大的货物集散地,“货到汉口.活”,武汉“九省通衢”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带动了长江中游商品经济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br/>  清洋务运动主将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到来,把湖北的近代工业发展推向高潮。<br/>  张之洞兴办重工业和轻工业,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不仅在中国独占鳌头,而且在东亚也是突出的,奠定了近代湖北工业的坚实基础。同时,张之洞兴实业、办文教、练新军,使湖北从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内地省份,迅速跻身全国近代化进程的排头兵。他“兴学求才”,书院改制、创建新学堂、大规模派遗留学生赴日,均走在全国前列。清末,地处华中、较为封闭的湖北,成为全国文教先进省,人才辈出之处。仅以鄂东一隅而言,在20世纪上半叶成长起来的文化巨匠,就有熊十力、李四光、王亚南、殷海光、黄侃、闻一多、胡风、徐复观、汤用彤等,他们为中国民族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br/>  当历史车轮转到新中国建立,湖北文化更显青春与活力。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全面繁荣的景象。<br/>  文学方面,姚雪垠、徐迟、碧野、李尔重、李晓明、鄢国培、曾卓等老一辈作家、诗人,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奠定了湖北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杨书案、刘富道、熊召政、方方、池莉、刘醒龙、邓一光、陈应松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家群体,精神焕发,努力创作,推动着湖北当代文学不断取得新成就。<br/>  湖北也因剧种、剧人、剧作众多更被称为“戏剧大省”,一批戏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教育家在新中国戏剧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巴楚文化特色的湖北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电影、电视、广播剧、民间文艺及摄影、书法等都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洪湖赤卫队》作为一部“红色经典”,动听的歌声至今仍在神州大地回响。<br/> <strong> 一脉相承 文化精神震古烁今<br/></strong>  溯千年历史,看当今辉煌,荆楚文化源远流长,生机勃发。<br/>  楚先民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和“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顽强毅力,著称于世。<br/>  矢志不渝、深沉执着的爱国精神,如一条红线贯穿于湖北文化发展的始终。从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诗人屈原,卞和献玉、昭君出塞、木兰从军,到燃烧的红烛——现代爱国诗人闻一多,解放战争英勇战斗的中原突围将士,都体现了湖北人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悠久爱国传统和深厚爱国情怀。<br/>  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也是楚文化的一大特点。楚国地处中国腹地,在先秦诸民族中,楚人的偏见最少,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收并蓄、融汇南北、海纳百川,能够融合其他民族、国家包括来自南洋、西方的文化。由此造成湖北文化的多元多姿,豁达开放,长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凤文化与龙文化互为补充,南北风韵兼有。<br/>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是对湖北人聪明能干,自古崇尚创新精神的概括。早在上古时期,湖北人就创造了可与希腊文化媲美的灿烂文化。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如首创县制,改革赋税制度、军事制度等,尤其是早于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追新逐奇、不断开拓、崇尚自然、放任天性,力求“一鸣惊人”,是楚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br/>  创新之树常青。放眼新时期,湖北人民团结拚搏,改革奋进,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推出文化精品,谱写了湖北文化发展的新篇章。湖北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硕果累累,广播影视、报刊出版、文化演艺、会展博览、网络文化、文化旅游等众多产业门类,奋力走在全国前列,展示出光辉灿烂的前景。<br/>  伟哉,湖北人!壮哉,楚文化!<br/>  题字:江作苏</p>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