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71阅读
  • 4回复

武汉城市圈锁定“两型社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网络天下
 

发帖
1528
铜币
22451
威望
5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编者按
我市确定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基本思路之前,湖南省就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在长株潭城市群进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请示。

我市2005年提出试点申请后,国家发改委强调了武汉这个特大城市在中部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出要抓住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个重点。

最终,国家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统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图为日新月异的汉阳。记者蔡晓智摄

武汉市申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框架方案先后五易其稿,最终为何定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下称“两型社会”)上?在国务院批准成渝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全国各地相继有17个省、市提出申报各类改革试点,为何武汉和长株潭能一举夺魁?日前,市发改委负责人对此一一进行了诠释——

 

【攻坚】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要战略任务——

“要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业区域。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惟一的特大城市,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在武汉城市圈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中部崛起的进程。

 

【布局】

在新时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促进改革的重要推手,也是我国渐进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

国家发改委在全国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中,从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出发,在中部地区选择一些层次较高、内容具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全国改革和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目前,从改革全局来看,国务院已批准了东部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西部的重庆、成都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而中部地区还没有。

国家发改委由此形成意见上报国务院,建议“国家先办好已批准的东部两个、西部两个试点;考虑中部空缺,在中部增加一至两个试点。在此基础上,暂停审批新的试点,至少年内不再考虑扩大试点范围。”

离线网络天下

发帖
1528
铜币
22451
威望
5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12-10

中国城市化道路到底该怎么走?

武汉城市圈先行一步找答案

武汉城市圈锁定“两型社会”

武汉轻轨。记者周国强摄

中国城市化的道路到底该怎么走?没有现成的路数,需要进行探索。这个历史使命,历史性地落在了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的头上。

理想的“内生型”改革区域

武汉城市圈是推进内生型改革的理想区域。通过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有利于探索内生型和外向型相结合、以内生型为主的发展模式。

中部地区计划经济积累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受地理位置的制约,相对远离国际市场,经济外向度低,经济发展主要依托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区和国内市场腹地,是启动内需和促进消费的关键区域。通过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更快增长,加快消费品产业的集聚升级,培育消费需求,探索以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

缩小“城城差异”“城乡差异”

武汉城市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区域矛盾和城乡矛盾紧紧相连。如2006年,武汉市人均GDP达到3.2万元左右,而黄冈市还不到6000元。在黄冈市内,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1元,而农民纯收入只有2861元。

因此,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发挥区域内各自不同的优势,突破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分割和城乡二元体制障碍,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区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

资源配置全国很少见

武汉城市圈核心城市首位度高,周边城市腹地广阔,有利于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从资源配置上看,武汉拥有相对完善的商务环境,周边城市拥有相对宽松的资源条件、较低的开发成本和广阔的经济腹地。

这种配置不仅在中部,在全国都很少见。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合理分工来推进区域产业资源整合,发展潜力巨大。

武汉集中精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能为周边城市提供市场、技术和人才支撑;周边城市以武汉为龙头、发展配套延伸产业和特色产业,有利于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趋同、无序竞争等问题。

离线网络天下

发帖
1528
铜币
22451
威望
51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12-10

我们理想中的“两型社会”蓝图

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武汉市发改委的理解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通过人和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两型社会”核心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武汉城市圈设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是指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建立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和具有中部特色的内生型发展模式,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离线网络天下

发帖
1528
铜币
22451
威望
510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12-10

武汉城市圈的“前世今生”

武汉与周边城市历来有着广泛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拥有联合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要求,这是形成武汉城市圈的客观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先后提出了“两个突破”(流通和交通),“两个通开”(城城通开、城乡通开),发起组建了武汉经济协作区,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国内城市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适应新一轮的经济竞争,武汉城市圈应运而生——

2002年,武汉和周边8市联合在汉召开了“武汉及周边城市经济协作、联合座谈会”,形成了《会议纪要》。

2003年,湖北省先后组织召开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和专家座谈会,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4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汉召开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工作会议,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

之后,省政府先后在孝感、黄石、黄冈和咸宁召开了4次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全面推进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发展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为重点的武汉城市圈建设。

离线网络天下

发帖
1528
铜币
22451
威望
51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12-10

 申报试验区“主题”五易其稿

武汉市是全国申报改革试点较早的城市之一。

2005年,国务院颁布“非公经济36条”后,我市就启动了申报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同年6月,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转报了我市试点请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湖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市长李宪生专题吁请中央批准武汉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参加“两会”的湖北代表、委员也纷纷以议案建议支持,引起了舆论的普遍关注。

国家发改委迅速对我市的要求给予了书面回复,对我市申报试点明确表示支持。

据市发改委主任龙正才介绍,两年多来,我市组织工作专班对试点方案,特别是改革试点的基本思路和突破口,进行了多方策划和论证,先后形成了民营经济,城市综合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自主创新、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框架方案。

今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报送了《国家发改委关于建议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关问题的请示》,标志着武汉城市圈试点申报工作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

武汉申报方案历经五易其稿后,最终确定了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