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市确定武汉城市圈新型城市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基本思路之前,湖南省就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在长株潭城市群进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请示。
我市2005年提出试点申请后,国家发改委强调了武汉这个特大城市在中部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出要抓住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个重点。
最终,国家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统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图为日新月异的汉阳。记者蔡晓智摄
武汉市申报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框架方案先后五易其稿,最终为何定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下称“两型社会”)上?在国务院批准成渝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全国各地相继有17个省、市提出申报各类改革试点,为何武汉和长株潭能一举夺魁?日前,市发改委负责人对此一一进行了诠释——
【攻坚】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要战略任务——
“要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工业区域。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惟一的特大城市,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在武汉城市圈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中部崛起的进程。
【布局】
在新时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促进改革的重要推手,也是我国渐进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
国家发改委在全国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中,从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探索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出发,在中部地区选择一些层次较高、内容具有全局性和代表性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促进全国改革和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目前,从改革全局来看,国务院已批准了东部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西部的重庆、成都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而中部地区还没有。
国家发改委由此形成意见上报国务院,建议“国家先办好已批准的东部两个、西部两个试点;考虑中部空缺,在中部增加一至两个试点。在此基础上,暂停审批新的试点,至少年内不再考虑扩大试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