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兴国 通讯员 何永生
“站在学校大门外,看着蓝天下的校园就已经感受到它的亲切:平坦宽阔的操场后面是崭新的教学楼,道边两排青翠挺拔的绿化树仿佛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学校的一草一木……”这是湖北省蕲春县张榜中学初一学生张霞给远在福建务工父母的信中,对新学年学校生活印象的描述。
在蕲春,今年上半年投资800多万元,在12所乡村中小学试点实施改水、改电、改厕、建沼气池的“三改一建”工程。如今,2.1万多名学生都能在生态校园中学习和生活。
在蕲春,也曾经有一段令教师灰心、学生恶心、家长伤心的经历。
上个世纪末,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学生入学数量逐年增加,加之学校布局不合理,初中以上学生大都住宿学校,而相应的设施因经济条件制约未能及时跟上,全县农村学校普遍出现了“进餐难、饮水难、如厕难”的情况。
谈到这段经历,该县青石中学的校长说:“让人难以启齿的是,下课铃声一响,上千名师生排队上厕所,平均每人8秒得解决内急。校园里苍蝇到处飞,威胁师生健康。”
2006年,蕲春县委、县政府把“建设生态校园,给学生一个健康的未来”当作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全力推动农村寄宿学校“三改一建”工程。县委书记熊长江、县长徐和木亲临改建难度较大的张榜中学、赤东中学和青石中学,现场办公,协调工作,化解疑难。
如今,在张榜镇中学,最显眼的建筑物是高高耸立在一排排教室和宿舍后的水塔。这个由直径3米、近20米高的圆柱支撑的巨型“圆球”,在其他建筑物不超过5层的校园里“鹤立鸡群”。这个安装了净化装置的水塔,不仅全天保证了师生的饮用水,而且保证了师生盥洗和洗衣服用水。在校广播室“校园新貌”的征文中,一名学生写道:“它虽然比不上武汉蛇山的电视塔,比不上上海浦东的东方明珠,但它在我心中是最高的塔,最神圣的塔。有了它,我们才会书声琅琅;有了它,我们才能笑逐颜开……它是我们全校师生的生命塔。”
在管窑中学,工程组充分利用学校北高南低、错落有致的地势特点,将原来与厨房处于同一水平地带且相距过近的露天粪坑式厕所掩埋,取而代之的是蹲位充足、男女蹲位比例合理、大小便分区且每个蹲位附设隔墙的水冲式厕所。水冲式厕所不仅保证了厕所随污随冲,经沼气池进料管一站式进入沼气池,保证了沼气池源源不断的供料,而且绝无上溯污染餐区的可能。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经导气管上输到厨房开水房和学生浴室。这样综合处理,不仅切断了粪便污染校园传播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途径,而且提供了清洁的能源。同时,每天源源不断的沼液和定期清池的沼渣,还可以作为校园内3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和校园绿化肥料,基本上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建设生态校园的目标。
生态校园是新农村家园建设的一个部分,它的先行一步,不仅为学校师生提供了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而且为家园建设树立了榜样。现在,在蕲春县的学校,不时会发现当地农民行走在校园里。他们不是来访老师,也不是来找孩子的,而是来观光校园,考察学校的“三格化粪池厕所”、“双瓮漏斗式厕所”、“通风改良坑式厕所”和“沼气池厕所”的。镇上的干部说:“山里人讲究实在,你说得天花乱坠,他相信眼见为实。”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3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