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智能终端:破局之年期待井喷
Wi-Fi、3G等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使2008年成为移动智能终端的破局之年。
产业3星
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已经成为IT领域的蓝海。根据In-Stat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设备白皮书,2007年中国消费者对在移动环境中完成互联网体验的需求开始显现,并预计在2008~2011年将会有强劲的增长。把互联网装进口袋,已经成为众多IT企业的共同目标,它们结合自己的传统优势纷纷推出了各种产品计划。
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竞争主要集中在PC、芯片和传统通信产业领域内的厂商中间。
2007年,PC厂商们推出的UMPC或UMD,已经在技术上逐步成熟并开始了商用的步伐。富士通的U1010、威盛提供芯片的OQO等UMPC产品已经登陆中国开始销售,并吸引了一定的受众。
英特尔则声称由于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内在限制,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都不能100%地满足这样的需求。为了满足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用户需要一种新型的消费电子设备,它须配备全功能的互联网浏览器,并能够在4~6.5英寸的屏幕上全屏显示网页。英特尔把移动智能终端命名为MID(移动互联设备)。根据In-Stat的乐观预测,在消费者的移动互联网需求增长、移动环境逐渐成熟和硬件平台持续改进的驱动下,到2011年中国MID市场的出货量将达到500万,2007年到2011年间的年复合平均增长率(CAGR)将达到205.9%。从2009年开始,移动环境将逐渐成熟。预期3G/B3G和IP无线宽带技术将逐渐成熟并在MID上可以使用。
由于3G、TD、TD-SCDMA的标准的出现,也进一步刺激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大众可能将获得满意的3G个性化体验,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手机终端智能化应用。
无论各大行业厂商的宣传重点有何不同,但它们强调的重点都表现在移动互联方面。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是能够访问互联网上的海量内容和服务(大部分是免费的)。互联网上可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无论从数量、质量、类别和吸引力上都要远胜于单纯的手机WAP,这是移动智能终端的最大优势。
如果把2007年看做是移动智能终端概念的准备和推广之年,那2008年则可看做是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应用的起步之年。2008年上半年,英特尔将推出第一款专为MID和UMPC设计的代号为Menlow的平台技术,Menlow的能耗将比现今市面上第一代UMPC产品低10倍。英特尔还打算在2008年开始提供同时支持Wi-Fi、WiMAX技术的无线网络模块。届时MID除了支持上述技术外,还包括了蓝牙和GPS等。
随着Wi-Fi、3G和其他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前景将日益广阔。各大厂商对移动智能终端的重视,已经充分说明了其发展潜力。而无论最终生出的是UMPC、MID还是智能手机,用户的移动互联体验都将显得日益丰富多彩。目前,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隐忧主要是电信运营商是否采取配合态度,例如是不是愿意提供单一费率形式,而不再用打包计费。
笔记本电脑: 演变为短板市场
笔记本电脑: 演变为短板市场
笔记本电脑已成为PC领域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替代台式PC趋势日渐明显。但是,2008年它将演变为短板市场。
从历史数据来看,国内笔记本电脑占据整体PC的份额一直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2008年,国内的笔记本电脑将迎来高速成长。事实上,笔记本电脑市场容量增长超出预期更加剧烈,与此相对应的是市场竞争。目前,国内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可谓“人才济济、强手如云”,所有的国际品牌都已经进入国内市场。事实上,近几年,已经陆续有品牌不堪竞争压力重负,选择退出市场。
2008年,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的整合速度也将超出预期。在过去的2007年,笔记本电脑市场发生了许多事: Gateway借道神州数码,进入国内市场,宏并购Gateway,NEC退出中国市场。
另外一个可能对2008年笔记本电脑产业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芯片技术的演变和更迭。英特尔、AMD已经相继推出四核芯片,预计配备四核的笔记本电脑也将在2008年推出,距离双核笔记本电脑面市仅仅两年时间,如此密集的芯片更新换代速度无疑会给笔记本电脑厂商带来很大压力,产品、技术上的压力是一方面,库存压力和营销压力恐怕更难化解。
种种迹象表明,2008年的中国笔记本电脑产业竞争将会前所未有地惨烈,产品战、营销战、价格战、渠道战将全面展开。
在激烈的竞争之下,2008年的笔记本电脑市场已经演变为短板市场: 厂商必须在产品、营销、价格和渠道方面全方位加强竞争力,四个方面只要有一块短板,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双核处理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笔记本电脑的性能,使其堪比台式PC。预计2008年,四核笔记本电脑将被推向市场,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将更加突飞猛进。性能的提高为笔记本电脑拓展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移动信息化的发展也给笔记本电脑带来了更加美好的应用前景。
从用户类别来看,消费类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在中国笔记本电脑市场中,消费类市场和商用市场目前所占的比例大概是4∶6。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消费类市场的增速更快一些。
根据IDC的统计数据,近两年来,个人消费市场以及SOHO客户增加迅速,庞大的三级以下城市的个人消费和中小企业市场是一片待开发的沃土,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是笔记本电脑市场新的应用增长点。因此,笔记本电脑厂商纷纷增加针对消费类用户目标市场的投入,产品上更多捆绑适合消费类用户使用的软件和应用,在外观上更多增加时尚元素。
笔记本电脑的另一个应用特征是市场向细分和纵深发展。针对各细分市场,各厂商推出适合相应用户的配置和应用; 甚至在营销模式上也开始针对细分市场进行调整; 针对不同目标用户群,捆绑不同的促销礼品。
由于消费类市场的巨大潜力,厂商在销售方式上也开始向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3C卖场、电视销售等新型渠道体系倾斜,使其产品能够更加直接地面向终端消费群体。
Gphone: 明星效应前途未卜
毫无疑问,基于明星公司Google技术的Gphone手机,会对手机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然而,Gphone的前途尚待时间验证。
据国外媒体报道,过去两年多里,多名Google工程师一直在秘密研制GPhone。但事实上,GPone并不是一款手机,而是一个操作系统。Google的手机操作系统被称为“Android”,使用Linux操作系统,而非微软操作系统,将会内置各款Google热门软件,如GoogleMaps、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和Gmail等。
据说该操作系统还会有内置的广告功能,以帮助Google开拓潜力庞大的网上广告市场。作业平台为开放式,所有软件开发商都可以参与开发应用软件。由此不难看出,Google的目的并不是为顾客生产一种新型手机,而是想将业务拓展到每一部手机上。
分析师预计, Google介入手机行业,不会给无线行业带来太大影响,至少在最初阶段如此,因为iPhone革命性的外观和功能已经改变了消费者对于手机的预期。但Google的手机操作系统会向微软Windows Mobile和其他系统发起挑战。与微软有所不同,Google不会为自己的软件向手机厂商收取授权费用。
前景3星
业内人士认为,Google的战略是推出一款开放源代码的手机操作系统,用于取代Windows Mobile等商业软件,最终目标是削弱运营商对于网络内软件和服务的控制。
Google已经为手机广告支持技术申请了专利,而将搜索,地图,Google Talk等即时通信程序都和广告进行挂钩销售,一直就是Google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提供低价或为用户分担成本的手机也符合Google在新兴市场实现无线技术大发展的战略。
分析人士认为,Google希望将自身在网络广告领域的垄断优势扩展至手机互联网。尽管手机互联网市场的规模还不大,但增长迅速,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据说Google已经开始与25家业内企业签订合同,形成联盟,其中包括SprintNextel、德意志电信、T-Mobile美国公司、摩托罗拉、三星等。
Google希望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厂商推出基于该公司软件的手机。购买这种手机的消费者可以获得一定的补贴,源于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广告。Google将于今年发布自己在手机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成果,基于Google技术的手机将于明年面世。
虽然“Android”的上市使Google股价一度突破700美元大关,但有分析师表示,Google开发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很难,若真要如此,Google恐怕还要在合作中作出更多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