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李云虹)《女孩的心思男孩你别猜》的词作者,是一位身体无法自由弯曲的“木板人”,在19年的时间内,他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终于破茧化蝶,书写了600余首歌词,自强不息成为了他的人生写照。
2007年12月5日,记者拨通了远在湖北省黄梅县大河镇义丰村汪晓林的电话。躺在病榻上的他,刚做完手术不久。在老家静养的他在电话中显得很兴奋,但气息却有些微弱,话语中显出一些疲倦。
一个噩耗
出生于1964年4月的汪晓林是个地地道道的湖北汉子,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义丰村四组是他的家乡。他家共有4个孩子,他排行老大,自小分担着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
大河镇位于黄梅县西北部,与武穴市、蕲春县接壤,是黄梅的“西大门”。2001年2月由历史上有“粮仓”之称的原王枫乡与有“山码头”之称的大河镇合并而成。农业成为大河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当地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2443元。
汪晓林一家也不例外,依靠土地为生。
1979年,正值青春年少的汪晓林已然出落得高大威猛,15岁的他拥有1.80米的个头。他的学习成绩也颇为优秀,那年,他考取了黄梅县师范学校。
就在汪晓林即将毕业,打算大展宏图之时,1981年,他感觉下肢有些疼痛,在毕业体检时,被误诊为结核病,“发配”回家。
汪晓林在家治疗疾病,但却未见好转,且肢体疼痛得越发厉害,甚至连站立都有困难。
1985年,硬撑了5年之后的他,被父母用担架抬着来到了位于武汉的大医院。在这里,他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
从医生的口中,他得知:强直性脊柱炎又名类风湿脊柱炎。它为脊柱各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侵袭性炎症。一般先侵犯骶髂关节,其后由于病变发展逐渐累及腰椎、胸椎和颈椎,出现小关节间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体骨质疏松破坏、韧带骨化,终致脊柱强直或驼背固定。
从武汉回到家中,汪晓林被这一噩耗击倒了。从武汉带回来的药物尽管还在按时吃,但他心中却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随着这种病肆意地侵袭着汪晓林的身体,他的双腿膝关节、双髋关节、腰椎关节慢慢变得全部强直,丧失了弯曲、偏转的功能,整个人如同一副门板,吃喝拉撒全在床上,一切依赖父母照顾。失去了父母的帮忙,他简直寸步难行。
此时的汪晓林,24岁。
“我甚至想到了死亡!在那段时间,我简直丧失了一切斗志!感觉生命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折磨。尤其是看到父母为了照顾我,累得满头大汗时,我生不如死。”汪晓林用颤抖的声息告诉记者。
汪晓林的床边有一扇窗户,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边的树梢,当时的他尤其羡慕在枝头肆意歌唱的小鸟。“我觉得它们很自由,很幸福,我梦想着变成小鸟,飞往大江南北。”他对记者说。
汪晓林的母亲每次给他喂饭时,都能看到顺着儿子脸颊淌下的两行泪痕,早已干涸的泪痕深深刺痛了母亲的心。“我母亲每次都是强忍着泪水给我喂饭,她什么都不会跟我说,就是静静地喂我吃饭。我知道,等我吃过饭后,她就会躲在角落哭泣。”
要强的父母甚至没有在汪晓林的面前流过一滴泪。“我知道,他们不想让我更加难过。”整个家都笼罩在了汪晓林疾病的阴霾中。
生命转机
挫折和成功,就像两驾逆向行驶的马车,要么是挫折这驾马车将你拉向灭亡的泥潭,要么是成功的马车带你抵达辉煌的巅峰。泥潭与巅峰往往就只在人的一念之间。
对生命丧失勇气的汪晓林在自怨自艾中度日,自闭的他不愿面对陌生人,更不想与家人说话。
汪晓林的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中。她用卖鸡蛋攒了一年多的钱,给儿子买回来了一台收音机。
“在当时,在我们农村,收音机绝对算是个奢侈品。”在汪晓林的记忆中,那台陪伴了他十多年的收音机是台“方方正正的、栗色的”老式收音机。
从母亲手中接过它时,母亲什么话都没有说,但那投向汪晓林的期望的眼神却深深刺痛了他。
“我知道,这是母亲最后的一点希望了。除此之外,她想不到任何办法能令我振作了。”汪晓林对记者说。
自此,解闷的收音机成为了汪晓林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成为了汪晓林唯一的倾诉对象,变成了引领汪晓林走出困境的纽带。
“当时,我特喜欢听歌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红星照我去战斗》、《牧丹之歌》、《乡恋》等,尤其喜欢李谷一、李双江、蒋大为的歌曲。”汪晓林回忆道。同时,残疾人励志类的节目也成为了他的最爱。
躺在床上,听着收音机内传来的悦耳音符,汪晓林绷紧的精神慢慢松弛了下来,自卑的心也渐渐重新投入到了阳光的怀抱。
汪晓林的母亲渐渐发现,他的话开始变得多了。
每当晚上喂他吃饭时,汪晓林总会将白天从收音机内得到的信息一字不漏地告诉母亲。母亲从他的脸上看到的是神采飞扬的神情,而不再是两道泪痕了。
挫折的马车是用懦弱做的车轮,而成功的马车则是用坚强做的车轮。只要用坦荡的微笑直面挫折,懦弱便无以转动,坚强则成为了助推器,完成着人生一次次的蜕变。
躺在床上的汪晓林觉得,“我必须要运动,生活还很美好,我不能一辈子永远躺在这张小床上!”他开始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手臂,慢慢移动、抬起。
“有时,一个很简单的移动手臂的动作,我都会累得满头大汗。”汪晓林告诉记者锻炼之初的苦涩与艰辛。
当汪晓林可以在床上侧卧时,他病后第一次拿起久违的圆珠笔,在白纸上艰难地写下了“自强不息”四个字。这四个字见证着汪晓林不再妄自菲薄,而是选择坚强的人生历程。
谱写华章
在纸上,汪晓林书写着歌词,对于歌曲如痴如醉的他突然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写歌!”
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母亲,没有读过一天书的母亲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可看着汪晓林对写歌这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鼓励他说,“可以试试看”。
母亲的这句话,给了汪晓林莫大的鼓励,由此,他开始了创作。
“我写的第一首歌就是写给母亲的!在我生病的这些日子中,母亲的伟大深深感动着我。”汪晓林告诉记者,他写给母亲的那首歌是“一气呵成”的,脑海中,“歌词如同泉涌”般,一股脑“喷射而出”,跃然纸上。
妈妈,我该如何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