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113阅读
  • 1回复

一位中国女子成就了李约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64
铜币
25180
威望
66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7-01

  坐落在英国剑桥的李约瑟研究所,著名的菩提树周围是一圈花台,台阶上左、中、右依次镶嵌着三块蓝色墓碑———中间是“李约瑟博士长眠于此(1900-1995)”,左边是“德萝西博士长眠于此(1896-1987)”,右边写着“鲁桂珍博士长眠于此(1904-1991)”。


  李约瑟,英文名为约瑟夫•尼达姆,因崇拜中国文化尤其是老子(李聃),所以取中文名李约瑟。他尽毕生精力发掘了东方科技文明的神秘世界,并以超乎常人的勤奋写出了鸿篇巨制———《中国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取得这个惊人成就,起因于他们夫妇俩跟一位中国女子的文化因缘。


  李约瑟的中国情结


  出生于伦敦的约瑟夫•尼达姆曾在剑桥大学攻读医科,24岁获博士学位,同一年与大学同学德萝西•莫耳(后改中文名李大斐)结为伉俪,两人齐头并进,都成为享誉世界的胚胎生化学家,并双双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人到中年的尼达姆夫妇正处于婚姻美满、事业有成的巅峰状态。1939年,一个偶然的因缘,使李约瑟萌发了探求古中国科学文明的强烈冲动。这个关键性的激励,来自中国留学生鲁桂珍。她1937年进剑桥攻读营养学博士学位,导师就是德萝西•莫耳。


  鲁桂珍生于1904年,祖籍湖北蕲春,父亲鲁茂庭经营药材。她早年在金陵女子大学攻读生理学,后在上海一家医学研究所进修生物化学。抗战期间,未婚夫马革裹尸。当时鲁桂珍年逾而立,遭此剧痛,遂断念于婚姻,成为“独身主义者”。她拟远赴欧洲留学,献身于科研,获得父亲的经济支持。这位中国女科学家身材娇小,聪慧活泼,个性鲜明,虽称不上美人,却也端庄慧秀,深得尼达姆夫妇的喜爱,经常被邀到家中,饮茶进餐聊天。不经意之间,竟然彻底改变了尼达姆的后半生。


  鲁桂珍向尼达姆介绍古中国科技的发明,激发了他的浓厚兴趣。由此,他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李约瑟回忆道:“命运使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皈依到中国文化价值和中国文明这方面来。”这位40岁的英国生化学家开始学习汉语。36岁的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为他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二人密切合作,于1939年写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科技史处女作:《中国营养学史上的一个贡献》。此后,鲁桂珍奉派去美国从事医学研究,但仍与李约瑟书信往还。


  英中科技文化合作的使者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出任英国驻华使馆科学参赞,以及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的使命,是为当时受日本封锁的中国科教界提供物资与沟通信息。他乘飞机经印度抵达昆明,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遍访了许多处于抗战大后方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后来又驾车遍访10多个省,进行实地考察。


  1945年他草成《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一稿,已勾画出了未来巨著的轮廓。为实现他的计划,李约瑟把远在美国的鲁桂珍召到重庆,协同商讨。二人足迹遍于上海、北平和南京,寻师访友,广泛收集文献和各种历史资料。1942年至1946年的战时中国之旅,使李约瑟加深了对中国文明的认识。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文化中科学、技术、医药的历史专书,我已别无所求”。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64
铜币
25180
威望
66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8-07-01
  举世无双的“三人行”


  1946年夏,李约瑟应邀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副主任。1948年返回剑桥,他名义上回归旧职,还是生物化学教授,但已完全专注于他的新事业。


  1979年,《中国科学与文明》已出版十一卷册,为了让这项工程延续下去,让更多的科学家参与其中,75岁高龄的鲁桂珍策划,于1983年正式成立了李约瑟研究所。新建的研究所也是按照鲁桂珍当年母校(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教学楼为蓝本而创建,小桥流水,回廊亭台。此地不仅是学术重地,也是剑桥一景———人们都亲切俗称这里为中国庙宇,东方文明的代表。作为李约瑟最得力的助手,鲁桂珍终生陪伴他探求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不久,《中国科学与文明》中文译本陆续在北京出版,轰动了中国文化界。


  奇缘之成,不可遗漏李约瑟夫人的功劳。“三人世界”亲密无间、协同工作、旅游以至游玩,可谓古今罕见。李大斐是研究肌肉学的权威,自有她的天地。她性情温良,深识大体,对夫君事业全力支持。但毕竟隔了一层,不能深入李约瑟的精神世界。1948年起她患更年期早衰症,60年代初因白内障而一目失明;1982年后,除了夫君,她谁都不认识了。李约瑟一如既往忠于他的爱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直到1987年爱妻91岁时去世。


  1989年9月15日,89岁的李约瑟与85岁的鲁桂珍,终于在剑桥大学举行了感人至深的婚礼。令人痛心的是,两年后鲁桂珍溘然仙逝。“世纪老人”李约瑟1995年3月跟随两位爱妻上了天堂。学界公认:“假如鲁桂珍没有在1937年去英国,恐怕科技史学界就不会出现一个李约瑟,而仅在生物化学界有一个约瑟夫•尼达姆”。▲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