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观点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表明政府肯定了网络在表达民意方面的积极作用。
新华社资料图片
编者按
:
经过长达261天的等待之后,6月29日,"华南虎事件"终于有了一个官方说法——"华南虎"实属"纸老虎"。而有评论认为:"华南虎事件"最终能够有了初步定论,与广大民众尤其是网友的"较真"是分不开的。
实际上,不只是"华南虎事件",在这个网络时代,很多大事之中都可以看到网络力量的身影。网络声音的越来越强,已经形成了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就连在人民网与网友交流的胡锦涛总书记都亲口表示:"平时我上网,一是想看一看国内外新闻,二是想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关心些什么问题、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朋友们对党和国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有调查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官方了解民生、体察民意的重要途径"。
而在这个背景下,无论是官员还是民众,我们需要改变的,都还有很多。
○调查
网络表达成中国式民主新通道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们进行的在线交流,引起了网友的热议,很多网友希望总书记开通博客和QQ,设置公开网站、电子邮箱,进一步加深与网民的沟通。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67.1%的公众认为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官方了解民生、体察民意的重要途径",61.7%的公众认为政府重视与民众的沟通与交往,这次交流是"民主政治的积极实践"。
■"这表明政府肯定了网络在表达民意方面的积极作用"
"胡总书记这样做显然是对互联网的重视。"某社工机构工作人员梁玉清说,以前虽然也有官员开通博客、信箱的举措,但都不及这一次胡锦涛与网友的直接交流来得轰动。
在网友"田嘉力"看来,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交流是网民们一直热切期盼的事情,是一个好的开端和里程碑,"其示范意义和导向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这表明政府肯定了网络在表达民意方面的积极作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政府管理与政治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燕继荣说,"这说明政府在努力寻找人民表达权实现的一个途径。进一步说,这是同中央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等理念是相吻合的。"
本次民调显示,56.8%的公众认为这次交流"开了历史先河",说明中央对网络民意的前所未有的重视;52.4%的公众认为在这次交流之后,中国网络会更有活力,网民社会参与意识会更强。
据了解,中国网民数量已达2.3亿,这股力量从最初的懵懂已经蜕变为今日的敢于针砭时弊、理性议政,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社会各种问题和灾难出现的时候,总会听到网民们发出的声音。
调查显示,47.7%的人"经常"上各种网站或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偶尔"上网发表意见的人占43.6%。互联网以其便利性和互动性,正日益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民意通道。由于从中央到地方,许多官员尝试"在线办公",有研究者认为这甚至开通了由草根通往中南海的直通车。
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通过博客收集民众意见,形成议案提交。对此,71.9%公众认为这意味着政府开始重视网络民意,网络表达将成中国式民主建设的新通道;68%公众认为这有助于人们提出对国家建设有意义的建议和对策;57.3%公众认为这"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建立亲民的和谐政府"。
■67.2%公众首肯互联网的在线形式"弥合了阶层地位等各种差异"
"网络比起其他媒体在表达民意方面更有便利性。"在武汉大学学生李芬看来,网络具有更彻底的匿名性,可以更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座谈会、讨论会、汇报会和一般官方媒体,网络在反映民意的真实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燕继荣说,网络有助于民众提出对政府建设更有意义和更为真实的建议,"在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做出评价的时候,都有它的长处"。
调查表明,67.2%的公众认为互联网的在线形式"弥合了阶层地位等各种差异",网友之间一律平等,没有沟通距离;66.9%的公众认为网络传播的快捷,可以使重要问题和观点迅速得到重视;65.1%的公众认为网络具有互动性,是一种"双向表达",方便交换不同意见;61.4%的公众认为网络具有匿名性,"最方便网民说实话"。
"网络的真实性当然还有待考察,但政府至少了解了民众的情绪。"燕继荣说,比起评估网民说法的真实性而言,了解到网民的倾向更为重要,"知道他们在关注什么,了解他们对一个事件的看法和评论就足够了"。
网友"水和火"认为,要真正利用互联网发展民主政治,必须实现民意表达的自由化,民意征求、收集和采纳的法制化,因此,"要研究网络民意的形成机理、甄别手段、采纳标准和回应方法,寻求将网络民意纳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最佳法制途径和实施方案"。
本次调查显示,73.5%的人认为应该建立民意表达的常规渠道,使得民众的想法能够被官方及时了解;64.3%的人认为"制度上需要保障",党和政府应该把民意、舆情的收集工作日常化。
"我觉得现在这样就挺好,如果政府出面建立一个官方渠道,可能就变味了。"在燕继荣看来,当政府为网络设置一个关口的时候,所产生的引导性可能会过滤掉很多真实的信息,不利于中央高层了解民意,"要真正鼓励网络言论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给它自由的空间。否则和那些荒废了的服务热线、公民信箱之类的后果无异"。
"当然我们也希望网民发言能够保持理性。"燕继荣说,"尤其不要进行网络谩骂,要用文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在于表达的观点是过激的还是保守的。"
调查显示,66.9%的人赞成建立文明网络,认为网民应该自律;56.58%的人认为网络表达的真实性和文明程度,还有待提高;而26%的人支持实行网络实名制,使得网民对个人言行"更有责任意识"。
○官方
纪委书记实名上网,欲借助网络力量反腐
据《新京报》报道:作为湖南省株洲市纪委书记,杨平在网络实名注册并发帖,让他显得有些另类。谈起一个多月来的"另类网民"感受,他说,网络比他想像的作用大得多。
■实名注册后曾被认为"冒名顶替"
作为一位市纪委书记,杨平为什么会想到在网络论坛实名注册?据杨平称,他是2006年开始关注网络的,主要是看新闻和查资料,后来渐渐喜欢去逛各种各样的论坛,有时候跟下贴,发表观点和看法。纯粹就是一种爱好,那个时候还没有实名注册。但今年5月,杨平看到一份材料,是关于实名上网的,读了之后就萌发了在红网实名注册的想法。
"当时的网络上,整天就是扯皮打架,对株洲市委市政府的举措有一些侮辱性的语言、谩骂之类的。"杨平认为:网络是新兴媒体,是需要有人来引导舆论的。而这期间,杨平也在网上发现了不少举报的线索,他当时就想借助网络的力量来推动反腐倡廉的工作。杨平希望自己实名注册,一方面可以更方便接受群众的举报,一方面对存在问题的官员有一种震慑感。
然而,刚开始注册,杨平就遇到麻烦了,论坛上有许多人都提出了疑问:真的是杨书记?当时的网管是纪委下属的一名干部,只要杨平一发帖他立马就删帖,而且还留言:谁敢冒名顶替杨平书记?让杨平有些哭笑不得。直到杨平的秘书打电话告诉那位网管,杨平才被"验明正身"。
■红网一度有变为反腐网站的趋势
杨平的身份被证明后,在红网引起了强烈反应——株洲的红网每周都会对跟帖进行统计,杨平的帖子跟帖数天天都是全省第一。
至今,杨平还清楚记得他第一次发的主题帖子:《株洲市领导干部作风存在八大问题》,这个帖子现在已经有18697人浏览过,是红网上人气很高的帖子。据他介绍,早在之前的一次干部作风整顿大会上,杨平就做了这个报告,公开点名批评了30个部门43个人。上网发帖时,杨平把这些实例删掉了,把最后一部分怎么样解决这八大问题也删掉了。
对此,有很多网友就说这个帖子是作秀,没有事实和例子,也没有写出解决办法。杨平又不得不跟他们解释说,拿掉事实是因为不宜于在网络上公布这些信息,拿掉解决办法是想多听听网友的意见。此后一个月之内,大量网友都冒出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把网络炒热了。
但是,在大家热情高涨的时候,杨平又发帖请求大家冷静下来。因为他发现:有一段时间,红网一度有变为反腐网站的趋势,当时大多数的网友发帖子都会说"杨平请进"、"请杨书记看"之类的话。他觉得有些"不合适了",包括市里头其他领导也都有一些看法了。
于是,杨平就发了一个帖子,叫做《杨平的两点请求》:"一是请大家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不要在网上指名道姓地披露问题,这容易打草惊蛇,如有真实举报,可以到纪委或直接向我反映;二是请大家千万不要对我过誉。因为我明白,一旦大家捧誉过度,不少领导都会觉得,‘就是因为你杨平,我才遇到这样的事情。’这样就把我孤立了,让我成为一个另类了。"
■官员和网民完全可以互容互助
关注网络,已经给杨平的工作带来实际帮助了。据他介绍:有一个质监处的案件就得到了网络的很大帮助。有好多搞建筑的公司都希望和这个部门搞好关系,有网友举报说这个部门的处长腐败。后来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发现情况属实,现在这个处长已经被"双规"了。
对于把网络作为一个反腐倡廉的渠道,杨平表示:"网友是具有隐蔽性的,所以说的话也相对真实,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提供的线索是子虚乌有,但是他说话时的心态绝对是真实的。哪怕就是他现在站在我身边,心态也不一定有在网络上真实。"
但杨平同时认为,网络最大的缺点就是实名举报不利于解决问题:"但总的来说,网络用于反腐倡廉的正面效益肯定会比负面的大得多。"
杨平说,他希望通过实名上网的方式反复告诉网民,他们总说官场是腐败的、黑暗的,但实际上咱们大多的官员是好的、素质高的;也想告诉官员,网民大多数都是好的,有社会责任感的。
"其实,我就是官员和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既是网民又是官员。我是官员中的另类网民,也是网民中的另类官员。这两者是完全可以互容互助的。"
○民间
自媒体传播显效,91%公众关注博客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有人说:"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平的,而博客让人变得立体。"在今年以来的大事件中,博客也展示出巨大的冲击力。
近日,一项网络调查显示,91.0%的公众关注博客,其中19.4%的公众认为自己已经离不开博客了。
调查显示,34.9%的公众认为博客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和情绪宣泄的平台,33.9%的公众认为阅读博客提供的最新资讯和独特评论,14.9%的公众认为可以通过博客了解他人的生活。
在今年的雪灾、火炬传递、汶川特大地震等一系列的大事件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特别是"80后"、"90后"的青少年也通过博客的圈子凝聚在一起。一个名为"雪儿的碎碎念"的博客平均浏览量每篇近百人,5月13日,她的一篇名为"2008年5月12日亲历地震"的博文竟然有10万多人浏览,很多网友跟帖表示了共同的心愿,"汶川,挺住!我们一起渡过难关!"
调查显示,54.2%的公众认为博客是一种互动式的信息交流方式,它的参与性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催化剂;44.2%的公众认为博客为青少年的个体性和创新思维提供了展示平台;36.8%的公众博客文化有鲜明的平民性和民主性,对青少年的成长有所裨益。
而对于博客的负面作用,51.7%的人表示博客作为自媒体的信息真实性和引导舆论的作用等,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和实现;42.9%的人认为博客是一种缺乏规范与约束的共享,极大地挑战了传统媒体所保持的伦理价值观;还有39.9%的人表示博客中的内容尤其是转载的内容常常是毫无意义的信息堆积。
■声音
网上反腐书记不该成"另类"
谁也不愿怀疑"反腐书记"杨平是一位作秀者,毕竟,网络的匿名性,决定了网上世界是真话的集散地。而现实中投诉渠道的不畅,也为网络举报线索的高度集中提供了条件。从这个意义来讲,把网络当成反腐重要战场的,应是每个党政官员的自觉行动。但在众官员之中,叶公好龙者实在为数不少。这就使得网络举报更像一把双刃剑:刀锋威胁着贪官污吏,一不小心也会伤着自己。例如湖北蕲春县教育局一工作人员在网上举报该局局长与副局长的"腐败问题",而被后者告上法庭。诸如此类的事例至少表明,没有良好制度的支撑,有时候刀子越锋利,人们反而越不敢使。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网络反腐的发展始终举步维艰了: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投身其中的官员以稀为贵——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原因。尽管权威的官方网络反腐渠道早在前几年就建立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络举报平台2003年建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上举报中心2005年底正式公布),但如何保障网络举报者的人身安全,却无明文规定,与此同时,官方机构却往往要求人们实名举报。至于亲自上网与民交流,则不过是官员中的新奇景象罢了。
正因为始终处于孤军奋战的境地,"另类"们的昙花一现也就不足为怪。实名上网反腐不久的杨平,也差点成了那昙花中的一朵。原因是,周围的干部们也都把他当成了"另类",他感到压力太大。但不久前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交谈的消息,给了他信心。
谚语云:身正不怕影斜。清白的官员当然无惧网络监督。如果官员们都坚信自己是干净的,同时又对网络监督的积极意义深信不疑,则应共同推动网络反腐的发展,正视网民的诉求。当网上反腐官员不再被视为"另类",缠绕在"网络监督"上的复杂问题才可迎刃而解。
(据《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