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上涨的房价
2006年已经步入尾声,在经历了宏观调控的疾风骤雨之后,房地产市场仍然留下一些迷局待解:一方面是城镇居民购房意愿不断创下历史新低,另一方面却是房价的不断攀升;一方面是大多数居民无力购房,另一方面楼盘的火暴热销又在传递着供不应求的信息。
那么,究竟是谁在支撑房价上涨,又是谁在为高房价埋单呢?
高收入人群需求支撑房价上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城镇调查问卷显示,今年一季度居民购房意愿为18.2%,较上季度及上年同期分别降低1个和3.8个百分点;二季度居民购房意愿总体上继续呈下降趋势,希望购买住房的人数占比下降到17.6%;到第三季度,城镇居民购房意愿再创历史新低,仅有17.5%的居民在未来有购房的意愿。
但国内房价并未随着居民购买意愿而下降。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每个季度的同比涨幅都超过了6%,10月份的涨幅为6.6%,北京、深圳等特大城市的涨幅超过了10%。
尽管决定房价上涨的因素众多,但价格坚挺的背后必然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支撑。究竟是谁在购房需求降至最低时,仍在拉动房价持续上涨?
对此,地产商王石认为,房价飙升,富人难辞其咎,因为这些高收入群体大量购置房产是推高房价的重要原因。而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也恰恰与此暗合: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平均每10户居民就有1户至少拥有两套住房,而广东则是20%的居民拥有两套住房。另外,中国国情研究会发布的《2006中国生活报告》称,如果将年收入超过11万元的人士圈定为高收入群体,针对他们的调查显示,超过40%的人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其中22%的人未来还打算买房。
有效需求是否等于正常需求
专家认为,除了高收入群体对住房的投资性需求之外,由于住房保障体系不完善,大量中低收入者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下“被迫”进入需方市场,成为构成房地产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
2006年,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不断上升。按照统计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平均房价,以三口之家购买90平方米商品房计算,2006年的房价收入比(根据前三季度公开数据测算)深圳居全国之首,为11.92,而2005年是9.83,2004年只有6.52。上海、广州、北京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11.67、 9.51和9.11,远高于这些城市2005年和2004年的数据。
房价收入比的攀升表明了居民购买能力的下降,本应成为抑制需求的要素。但事实却与之相反,房价的持续上涨导致中低收入人群超越个人经济能力而恐慌性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