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外景。2003年公司由国有转为民营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销售收入2000年只有1.1亿元,2007年达到15亿元。今年上半年为12亿元。李文泰 摄

图为:外国友人在汇源黄冈公司参观。汇源黄冈2003年引进,一期投资5亿元。2007年完成产值4.5亿元,实现利税7200多万元。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总投资2.5亿元。 罗学珊 摄

图为:湖北太子奶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区外景。2005年5月,太子奶黄冈项目投产见效,当年实现税收过千万元。2007年,太子奶为黄冈提供税收4000万元。

图为: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中)在黄冈经济开发区调研。
牵住经济“牛鼻子” 吹响工业“集结号”
黄冈迈入发展快车道
黄冈市经济社会呈现加速发展好势头。去年以来,该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速度在全省领先。2007年,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4.91亿元,增长速度30.1%,增幅在全省市州排名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153.3%,增幅全省第一;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8.54亿元,增长速度52.5%,增幅在全省市州排名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66亿元,增长速度21.2%,增幅在全省市州排名第一;外贸出口3.61亿美元,增长速度75.2%,增幅在全省市州排名第一,出口绝对额排名第五,比上年度前进一位;财政收入进度和增幅首次超过全省和武汉经济圈平均水平,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5.27亿元,为年度任务的114.2%,同比增长3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93亿元,增长速度29.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规模在武汉经济圈仅次于武汉居第2位。
今年元至5月,黄冈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44亿元,增长速度28.6%,增幅在全省市州排名第二,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6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2亿元,增幅76.4%,居全省第一;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52亿元,增长26.4%,增幅居全省第一。
黄冈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是近年来“重点抓工业”的结果。黄冈作为著名革命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黄冈工业无基础、无后劲,更无支柱产业支撑。针对工业短腿、经济贫血的现实,黄冈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主要矛盾,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上寻求突破,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总体思路,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奋力赶超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黄冈加快发展的关键在工业。2003年以来,黄冈抓发展,牢牢牵住工业这个“牛鼻子”,“重点抓工业”坚持不懈,一以贯之。仅仅五年时间,黄冈工业经济就有了巨大的变化。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785家,比上年增加186家,新增规模企业个数居全省前列。全市亿元产值工业企业从过去的3家,增加到43家。至今年5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837家。
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财税增长,也带动了一产业与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了商贸繁荣、消费市场活跃,为城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以工促农,构筑双赢。黄冈传统农业搭乘现代工业快车,产业化进程大提速。全市有省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5家,初步形成了十一大产业链,基本上每个特色农业都有一批加工企业在起龙头带动作用,年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0.72:1。太子奶、伊利的引进,带动了黄冈奶牛养殖业的兴起,神鹭水产、海鲸水产加工企业的引进,带来了小龙虾养殖业的突破。2007年,全市全年农业总产值235亿元,农业增加值150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3295元,比上年增加434元,同比增长15.2%,为近年最大增幅。
十县市整体迈入“第二方阵”
县域经济进位快
黄冈有10个县市(区),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突出工业重点,并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黄冈提出了“内学武穴,外学宜都”的口号,在县市区之间开展比总量、比增幅、比人均、比项目、比作风的“五比”竞赛活动,激励各地抢抓机遇,抢前争先。
在2007年度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考核中,黄冈所辖10个县市(区)全部进入第二方阵,有8个县市区位次前移,其中团风县进了19位,英山县进了10位,麻城市进了8位,武穴市进了5位。
2007年,全市县域GDP为4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和财政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快6.1、6.7、44.1和1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全市各县市区域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现价)95.12亿元,同比增长21.47%;完成外贸出口额9526万美元,增长78.7%;实现地方一般财政收入6.64亿元,增长80.4%。
一年引进57个亿元项目
招商引资成果丰
“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黄冈过去基本没有中、省企业布点,工业基础差,经济总量小。招商引资是加快黄冈工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自2002年12月全市首次招商引资工作专题会议召开以来,招商工作一年比一年抓得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始终坚持带头抓招商,将招商引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亲历亲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黄冈老区的招商工作给予了特别关心与支持。2007年4月15日,时任省委书记俞正声、时任省长罗清泉,专门在东湖宾馆设宴招待了在黄冈投资的客商代表。汇源集团总裁朱新礼、伊利总裁潘刚等来黄冈考察项目时,都分别受到罗清泉同志接见。
近年来,北京汇源、湖南太子奶、内蒙古伊利、华新水泥、台湾亚东、香港稳健、美国杜邦等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户黄冈。2003年至2007年,全市共引进项目4785个,总投资1074.3亿元,完成投资275.37亿元,外来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2007年,全市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538个,亿元以上项目57个,合同投资总额达310亿元;全市新开工项目达到526个,开工项目到资额达到73亿元。而今年该市招商引资形势明显好于去年。
崛起10个5亿元企业
市区工业昂龙头
黄冈抓工业,市本级带头。
黄冈于1996年撤地建市,但当时市区经济的块头还强不过所辖县市。至2002年时,市直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与所辖县市排名,仅分居第7位、第5位,呈现一种“小马拉大车”的尴尬格局。抓市区带县市、抓本级带下级、抓机关带基层,黄冈市委、市政府及市直各部门改变过去“上传下达”的思维惯性与工作方式,把经济工作着力点转移到抓本级发展上来。市委、市政府还要求市直机关向县市学习,学习县市干部抓招商的劲头,抓落实的作风。市直成立了招商局,并从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了12个招商小分队,常年为市区引进项目。市直重点项目都明确有一名市级领导和一个市直部门挂点包干负责。
近年来,黄冈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市区龙头地位逐步显现。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市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跃升到全市第一位。2007年,市本级财政收入达到7.18亿元,比2006年增长36.4%,为2002年的3.3倍;城区一年新增厂房面积32万平方米,比原有厂房总和还多。市区亿元产值工业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十余家,并形成了饮品产业集群。市直已拥有10个5亿元产值企业:湖北太子奶、黄冈伊利、汇源黄冈、兴和铝业、振达钢管、稳健医疗、江润造船、乾龙纺机、亚东水泥、白莲河发电。
市区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就业与消费,促进了供电、供水、供气、通信、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2007年,鄂黄大桥收费站收入近4600万元,日均车流量9300台,日收入14万多元,相当于2002年的10倍。工业兴,财政有了实力,为建设城市创造了条件。去年开始,黄冈市区建设力度加大,中等城市形象为之一变。去年市区一次性刷黑九条主干道,全长28公里,投资2.1亿元,结束了城区无黑色路面的历史。另外实施了遗爱湖综合治理保护、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背街小巷改造等18个重点城建项目。市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入8.5亿元,比上年度增长64.4%。同时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启动了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四城联创”工作。2008年,已确定城市建设项目15项,计划投入资金4亿元。
今日黄冈,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良性互动。今年1至5月,黄冈市直引进各类项目16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123亿元。
5个产业集群进入省重点
工业园区显特色
今年3月,黄冈有5个产业集群被评为我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分别是黄州饮品、团风钢构、武穴医药化工、麻城汽车配件、蕲春医药,其中黄州饮品、团风钢构为当年新增。
集群化有利于提升区域内产业竞争力。黄冈各地在发展工业中,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县域经济按特色和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布局和分工,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工业园区化,园区集群化。各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按照“集聚产业、突出特色、定向培育”的思路,抓好产业集群建设。团风城南工业园着力发展钢加工产业,定向招商,去年以来先后引进19个钢构项目,总投资达28亿元,被授予“中国中部钢结构生产基地”。黄冈开发区东西湖工业园先后引进汇源、太子奶、伊利、贝因美等知名企业,并带动配套企业、奶牛养殖基地发展,形成饮品产业集群。浠水县重点发展荷花湖、洪山、散花三个工业园区,分别打造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三大产业集群。武穴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园区、火车站工业园区、田镇工业新区和玉柴产业配套园,块状经济开始凸显。全市26个工业园区聚集了大小企业870多家。
依托工业园区,全市已初步形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汽车配件、建筑建材、船舶制造等七大支柱产业。2007年,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建筑建材四大产业共完成产值188.7亿元。
中国名牌“结对而至”驰名商标“花开两朵”
品牌建设获突破
过去,由于工业基础差,偌大的黄冈没有中国名牌产品,没有中国驰名商标。
近年来,黄冈强力抓工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一批本土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品牌建设也随之取得突破。
2007年,是黄冈市品牌突破年。该市中国名牌产品成功破“零”,并有两家企业产品上榜,即湖北广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维生素B2和湖北梦丝家绿色保健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蚕丝被,结束了自2001年中国名牌产品评选以来黄冈本土企业无一上榜的尴尬局面。同时,黄冈2007年有10个品牌获得湖北名牌产品称号,是入选数量最多的一年。另外,在“湖北出口名牌”评选中,黄冈也获得丰收,共有4家企业上榜,其中3家企业还被推荐参选“中国出口名牌”。
2008年,再传喜讯,黄冈中国驰名商标破零。有两家工业企业的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即湖北(武穴)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祥云”牌商标、湖北(黄冈)华夏窑炉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华窑”牌商标。
另外,黄冈借力发展,大招商,招大商,近年来相继引进了北京汇源、杭州娃哈哈等26个中国名牌企业落户。 (汪金元 杨耕耘 董友胜 胡祥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