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宗志教授

首例人工授精婴儿诞生十年后,1997年我市又诞生西南首例试管婴儿(试管婴儿是人工授精手术的一种主要医疗手段)。(资料照片) 记者 陆纲 摄
我市1985年产下第一个人工授精健康女婴。卫生部2006年审核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我市有两家。
《重庆市志》记载:“1985年11月16日,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科人工授精研究取得成果,第一个人工授精婴儿健康出生。”据介绍,该婴儿今年满23岁,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市第五人民医院首开男性不育门诊,并进行人工授精研究,5年后成功。这项技术当时全国仅三家医院拥有。是时,做人工授精没任何实践经验借鉴,摸着石头过河。
日前,本报记者辗转找到当年专家组成员、77岁的戴宗志教授,他详细披露了当时这项研究的台前幕后。
小平一句话打开一扇门
“虽然我们一直都想在性方面搞点研究,但如没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想都不敢想。”戴宗志说,一直到“文革”结束时,与性有关的话题还属大众话题禁区,即使在医学行业内也不好公然提及。
1978年3月16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提出,“要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时,市第五人民医院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生殖医学专家:副院长王业教授、泌尿科主任戴宗志和医生刘忠铭。当时,该院及重庆医科大学负责巡回指导川东各县医院泌尿系统方面疾病的治疗。
戴教授说,王业一心希望利用医学为不育家庭做点事。但是,当时硬件方面“一穷二白”,且社会上对性和生育等话题还处于禁区,“性生活是一男一女之间的事,要拿到桌面上来谈还是很难。”
正是有了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市第五人民医院才有了勇气给卫生管理部门递交申请,要求开设不育门诊。“虽然申请随后得到批准,当时依然心里没有底。”戴宗志说。连同行看见他也担心地说:“老戴,现在搞这个,是不是空搞灯哦。”
1979年3月,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第一家男性不育门诊正式开设。
首例成果是个健康女婴
戴宗志介绍,男性不育门诊低调开张后,患者盈门。随后发现,就诊男性中无精虫症患者占总数20%左右。
怎么办?王业、戴宗志和刘中铭几名专家不约而同地想到:能不能筹备成立人类精子库,做人工授精,圆不育男人的生育梦。说干就干,几名专家立即开始着手查资料,研讨技术难题。
建立精子库的核心难题就在于建立冻库。戴宗志说:“那可不是今天有些人想的那样,把精子放进冰箱里那么简单。”冻库具体要求是,得把人类健康精子放在-196℃下的环境储藏。
当时国内没有任何成功实践经验。市五院几名专家经过反复试验,最后发现把健康精子储藏在液氮罐中,能达到保存要求。历时一年多,精子库最终成立。
市第五人民医院性医学科主任秦家龙,当时在给几名专家担任助手。他回忆,1984年底,人工授精终于用于临床。第一例接受治疗的夫妇是主城区工人,他记得人工授精是在一个晚上,妻子受孕成功,于1985年11月16日产下一位健康女婴。
按医院与患者签订的隐私保护协议,当事医生拒绝进一步透露婴儿的情况,只简单介绍该女婴健康成长,其父母始终心存感激,开始几年还常抱孩子来医院看望医生,并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照片。该女婴早已健康长大,今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