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7日,台湾行政部门通过了“大陆投资金额上限松绑及审查便捷化方案”,在台湾设立营运总部的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的子公司赴大陆投资将完全不设限,其他类型企业则由最高不得超过企业净值40%,统一调整放宽至60%,个人从8000万元新台币放宽为每年500万美元。新方案于8月1日开始实施。
惠及163家台湾上市公司
此前,台湾当局规定:净值或合并净值在50亿元(新台币)以下企业,以40%或8000万元为上限;逾50亿元、低于100亿元,以30%为上限;逾100亿元,以20%为上限。
多年来,台湾当局奉行的两岸经贸政策限制繁多而苛刻,尤其是有关投资上限的规定更是束缚台湾企业拓展大陆市场的桎梏,让台企以至台湾经济一再错过搭上“大陆经济快车”、不少企业因“超限”而受罚。其间,岛内工商业界一再呼吁尽速松绑。
17日消息一出,台湾股市即时对“紧箍咒”解套作出正面反应,所谓“登陆概念股”在台积电、联电、鸿海、台塑、统一、长荣等领军下齐涨,成为盘面焦点。
据台经济部门初估,“登陆”松绑将使163家台湾上市公司受惠。
在鄂台商期盼已久
上周,创办李时珍医药集团的台湾花莲人林朝辉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亲见不少看好大陆资源与市场的台商,碍于“登陆”投资限制而不得不耗费高额成本由第三地转投资大陆。
对此,武汉台资企业协会办公室主任江建荣认为,由于先前“投审会”的限制,不少台湾企业来大陆投资,都是通过在其他地方注册,然后绕道来大陆的方式,比如东南亚。不通过这种方式,其母公司在台湾融资、上市就会受到阻碍,甚至经济损失。限制性要求放宽或取消,台商来大陆投资更便捷。
“阳逻一期水泥生产线先后投资9880万美元与3亿元人民币,均是经新加坡汇入大陆”。湖北亚东水泥公司副总经理田隆感触颇多,投资限制严重束缚了台资来大陆发展,大企业还好些,可以通过海外证券市场融资,如亚洲水泥(中国)控股公司在港股上市,募集2.7亿美元,解决企业发展资金。
他说,松绑对中小台企受益更加明显,如五六个人合伙,筹集3000万美元,就可运作一些小项目。
1993年,台商施正南投资510万美元在葛店开发区兴建鄂州兴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罐装食品、饮料及其包装罐。总经理王文德感慨,正要考虑扩大生产规模,这一调整恰如一场及时雨,对类似台企有直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