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532阅读
  • 2回复

2002年上海楼市发烧 调控与反调控中的安居期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7

上海楼市发烧

2002年,在一片惊呼声中,上海房价发飙起跳……

到当年年底,上海平均房价4700元/平方米,已比全国平均房价2291元/平方米,整整高出了一倍多。

也正是从这一年起,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东至宁波、青岛、上海、杭州等房价大幅上扬,西至兰州、银川、重庆等地的房屋销售市场,也一路看涨,年涨幅最高达17.8%。

调控与反调控中的安居期待

1990年,国务院55号令对土地交易作出法律承认,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始从零诞生。

1998年,全国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商品化配给的新房改模式。

2002年,在一片惊呼声中,上海房价发飙起跳……

短短十多年内,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房地产业从无到跃升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住宅属性从“居住”还原到“商品”,再到“炒卖投资”,一路高歌。变化之快,使人瞠目。

这其中,宏观调控、民意诉求、国际游资与房地产业之间的反复多轮博弈,最引人瞩目,它们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居住观念,而且还正影响着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当下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房子卖疯了

房价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涨起来的。

工作已近6年的章小姐,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2002年春夏之交,她暗暗盘算了一番自己的积蓄后,终于下决心打算买房了。可连跑几家楼盘一问:发现房价,竟齐刷刷每平方米比年前涨了1000—2000元。

2003年,上海楼市均价首次超过北京,一举成为了全国房地产业和市场供求关系的风向标。上海房价经2002年全面起涨后,迅速跳涨的房价如一个巨大漩涡,开发商、炒房客、外资、银行等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被裹挟其中。

家住闵行区的周先生,对市中心某黄金地段的一楼盘关注已久。2003年11月,该楼终于公开发布开盘信息:全部精装修、均价15000元/平方米,总套数270套。

开盘当天,周先生不到5点就起了床。等他半小时后赶到售楼处时,惊喜地发现自己总算没白起早,排在了其后长长购房队伍的第一位。可40分钟后,等他领到发牌号码时一下傻了:居然是141号。售楼处门一开,里面黑压压都是人。

是等等再买,还是高价入市?不少普通上海人犹豫的当口,一些品质较好的楼盘门前,开始出现了越来越长的排队认购者,有的甚至要通宵排队。在徐汇区徐虹北路的某楼盘,300套房子竟有1800多人认购。

一些好地段楼盘的开发商开始囤楼惜售。“放一放,十天半个月就涨10%—20%,拒售也就值得了”。2004年6月,上海房屋交易中心对当月“变相拒售”企业投诉进行统计,竟有三四十宗之多。

沪上楼价不到两年便涨破万元大关,部分楼价达到5000美元/平方米,市中心万元单价的楼盘几乎“绝迹”。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6-12-27

楼市泡沫

随着上海及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楼价普遍上涨,楼市泡沫论就一直在舆论媒体、学界和网络上纠缠争论得不休不止。

2004年6月,时任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的谢国忠首先发出严厉警告:警惕楼市泡沫。他认为离泡沫破裂的“最后”日子越来越近了,“仅仅是几个月,而不是一年”。这年年底,谢自己卖掉了在上海的一处房产,以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理论。

在上海楼市狂飙猛进的日子里,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泡沫就一再被人提起类比。

过热的楼市究竟是怎样造就的?提起这个问题,矛头最先指向的是温州客。

自2001年温州购房团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楼市以来,2002年后,温州投资客的身影更是频频在上海楼市出现。房子最好卖时,一位温州投资客曾形容:抢到房子就是抢到钱。

因为他心目中有一本账:在上海中心区域买房子,价值或回报一般会高于普通城区的30%以上,高于边缘地区的50%以上。

2003年上海官方提供的相关数据中,上海投资性购房比重已达到16.6%,逼近国际公认的警戒线20%,部分楼盘甚至达到50%。这其中,不乏温州客的身影。

“到目前为止,温州炒房客注入上海楼市的资金不过200个亿,上海房价的高低,也不是温州炒房客所决定的”,而据另一家上海汉宇物业代理公司统计:在上海买房的,1/3来自境外,1/3来自外省,1/3来自上海本地资金。

境外游资于是首度进入普通人视野。其实,早在上海房地产市场刚刚启动之初,摩根斯坦利即是第一支进入上海楼市的美国资本。到2004年春,投到上海的房地产外资已达到100亿美元左右,占到上海同期开发市场投资总额的13.7%,其中直接投资的额度达到3亿美元。

除了炒房客和外资云集外,地方政府的扶持也一再被人们或明或暗地提及。相关部门透露:1990年,上海房地产占全市GDP0.5%,2002年这一比例达到6.9%,2004年上升到8.4%。

“房地产业绑架了地方经济,以至中国经济”,这也是政府一直无法打压房价的一大原因。难怪有人惊呼:如果任由房子涨下去,中国经济迟早会崩盘。

调控风暴

高房价终于带来了一轮比一轮更严厉的宏观调控风暴,至今未息。

2003年9月,上海市市长韩正在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上,曾说:“(在上海)投资房地产绝对是高回报。”三个月后,韩正在美国《商业周刊》第十二届亚洲领导人年会开幕式上作主题发言时却表示,上海将努力调控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调整优化楼市结构。

上海发烫的楼市,在此开始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2004年3月,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在当年8月31日前,处理完毕历史遗留问题,此后不得再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在业界简称为“8·31”大限。

2004年4月,上海政府推出限制期房转让政策。两个月后,央行接着出台121文件,对贷款人购买两套或两套以上住房,作出限制。

2005年3月,上海房地局在三天内,一连查封了富海商务苑、天赐公寓、红商事大厦、耀江花园、兴盛公寓、颐峰苑、好世凤凰城等七个涉嫌违规炒卖、售卖的楼盘。世贸滨江花园、凯欣豪园、虹口欣逸家园等因网上备案合同次数畸高,也被要求重点调查。政府动真格的了!

3月7日,上海推出财税、信贷等四项房产政策,包括一年之内交易的房子,需交5.5%的营业税及附加。

3月16日,央行宣布即日起上调个人房贷利率,提高首付比例。

3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八条”。

3月28日,上海银行同业会发布16家银行联合宣布,停止一年内转按揭服务……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组合拳”中,逐渐收紧“信贷”和“土地”两扇大门,打击投资炒楼,并着力改善住宅市场供应结构,增加供应量。

2005年5月,在“国八条”出台之后,高热的上海楼市开始慢慢退热。到这一年年底时,由于部分中高档住宅降价幅度一度达20%,上海又罕见地出现了集体退房团。

全国房价过热的高热区上海,虽然暂时遏制住了“高烧”势头,但高烧蔓延的深、穗、京、贵阳、大连等城市房价,仍上涨过快。

因此有预测说:接下来的2007年,也将仍然是一个房价调控年。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6-12-27

“不买房运动”

业内人士称,其实早在1993年国务院发布《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决定在全国开征土地增值税时,政府与房地产行业间的交锋就已经开始。

无论这场大博弈的结局如何,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房价越来越高,倒是铁一般的冰冷现实。

一个名词的“房价收入比”屡次被地产学者们引用。按发达国家经验,房价收入比一般在6—8倍之间,即为合理区间,而中国当下的房价收入比,多在13—15倍之间。

作为真有购房需求的普通市民,七拉八凑,即使蹩足一口气,当上了业主,接下来又将不幸沦为“房奴”。

2006年4月,深圳市民邹涛在奥一网上发表“发起不买房运动”公开信,号召市民高房价下罢买三年。“不买房运动”得到千千万万网民热捧。邹涛还将全国房奴疾苦,亲自送到北京。

“是20%的先富者,在80%的房地产市场抢房”,社会分配差距体现最集中的房地产市场,使得社会公平通过房价市场凸现并发力,进而危及社会稳定。2005年末,当上海大面积出现退房团时,一个受命调查房地产行业法律风险实证研究的课题小组紧急介入。

然而,全国整体房价虚火治亏的情形,依然不容提早乐观:2006年5月,从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8%,涨幅比上月高出0.2个百分点。其中,上海今年的房价下挫真实水平,总体上仅比最高峰时回落5%。

官方数据:2006年1—10月,广州的住宅均价比去年涨了20%。

明天的房价是涨是跌?建设部权威专家陈淮认为,房价可以极大地脱离成本,甚至可以极大地脱离实物层面的供求关系,真正决定房价的是社会普遍的经济预期。

也有人以香港的发展为例,认为一个城市的国际化过程中,有着20年的土地快速增长期。按照推算,上海还有10年,北京、广州、深圳、大连等则更长。在经济学界开出的各种“药方”面前,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调控与反调控仍将继续,而房价的涨跌则取决于多方利益博弈后的最佳平衡点。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