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4217阅读
  • 0回复

路 在这里延伸--见证英山公路交通发展30年(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勿忘我
 

发帖
1664
铜币
18381
威望
57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在历史的长河中,3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可就在这短短的30年中,我却真实地感受着改革开放给英山公路交通所带来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昔日山里路如一条细长的腰带,缠绕在小河边、悬崖畔、山嘴上、地埂边、山梁上、沟壑里,弯弯曲曲,陡峭崎岖。小时候,农村生活贫困,春种秋收,运输打碾,全仗着人背肩扛,双手操持。那时最先进的运输工具也就是独轮车,用双手抬起车把,沿着山道“咯吱咯吱”地行走,仅有一只轮子的车辆也没有多宽的道路。乡间道路大多是羊肠小道。小路上“咯吱咯吱”作响的独轮车、遇上坡路或三三两两行走的人,人只有让到最边陲上,若不小心,掉进深沟壑里受伤的人十有八九----它成了我童年对路的最初记忆,也成了我童年对金光大道的梦求。

  生在英山长在英山的我,有幸接过父亲修路的“铁枪”,在父辈的谆谆教导下,从英山的乡间小路一路走到如今的康庄大道来,圆了我童年的梦。

  交通是经济的命脉,它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先导作用。对此,饱受交通不便之苦、偿到交通之甜的英山人民感受至深。“小路小富、大路大富”。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1449平方公里版图面积上,路绵延,土肥沃,山秀丽。英山交通历经嬗变,“陆运人挑背驭、人力手脚并用”早已成为历史远景。延伸八镇三乡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绘出了一张最新最美的山水画。公路,是英山经济繁荣昌盛的引路“人”。一、“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公路交通建设效益篇)

  “经济要发展,交通需先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1978年英山交通发展开启了新的一页。

  在“七五”期间,英山投入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资金一年不到十万元。30年英山交通发展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走出了一个个坚实有力的脚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2007年,全县公路通达里程1375.585公里。是1978年的9倍;客运周转量达12250万人公里,是1978年的30倍;货物周转量18593万吨公里,是1978年的35.5倍。全县列养干线支线平均好路率80.5%,其中干线好路率为96%,养护综合值79.8。2005年湖北省武英高速公路(131.141公里)正式启动(现进入二期工程建设阶段),途经罗田、浠水、团凤和英山等县,其中英山境内26.108公里,计划2009年全线竣工通车,打破了英山历史长河上无高速公路的记录,为英山人民树立了一块永久闪耀的高速公路里程碑。

  历经30年英山的交通枢纽地位日趋明显。横跨东西的318国道和中大线贯穿南北的省道公路交织成重要交通枢纽,东与安徽省岳西、太湖交界;南与蕲春、浠水接壤;西与罗田相邻,北与安徽省金寨、霍山毗连。地缘优势日益显著(见图一)。公路,折射和照亮着我县30年交通走过的辉煌历程。

  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篇) “公路兴,百业兴”,英山是山区县,铁路、水路、空路无“家”可安。改革开放前一直承受着

  “出行难、行路难”,“这山到那山,走走回回半月难”的困境之中。仅有的几条公路显得尤为重要,它决定了我县经济发展的现状。

  英山以中低山为主,北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向东北延伸,再向西分支为三大山脊,夹着东西两条河流,贯穿全境,构成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的地势。最高点天堂寨海拔1729米,最低点船形塆海拔90米,高差1639米,平均坡度17°。改革开放后,英山交通部门以“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斗志和决心,为英山经济腾飞铸就了一条又一条的“康庄大道”。 1981年投资90万元(其中补助72万元、民工建勤18万元)动工修建金铺大桥,1983年竣工通车。它是连接河东和河西的第一座乡镇大型桥梁工程,从此解决了人们历代所说的“过河难、洪水季节溺水伤人”问题。

  1984年国务院颁布“贷款修路,收费还贷”重要决定,允许通过集资或银行贷款修建收费公路,并对通过收费公路(桥梁、隧道)的车辆收取过路过桥费,用于偿还贷款。"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有效地加快了英山公路交通建设进度。1992年“英浠线”就是第一条受益于国家贷款政策的改建工程,全长27.36公里,贷款总投资1500万元。

  1985年为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在实行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动用库存粮、棉、布和中低档工业品,“以工代赈”修筑由县到乡以及到农产品集散地的道路。我县杨红线44.4公里,投资133.2万元;“草太线”15公里,投资30万元;石镇至七杨山19公里,投资38万元。都是“以工代赈”修建。“以工代赈”政策,有力地改善了我县乡集镇道路,提升了乡镇形象,优化了投资环境,为构建山区农村交通枢纽奠定了基础。 

   1994年5月18日毕升大道改建工程动工,1995年11月20日竣工。全长7公里,路面宽22米,总投资528万元,它是英山城区的一项形象工程,它的建成为英山建设锦绣山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风采。 1996年1月英山第一个收费站(唯一)--温泉收费站成立,投资70万元建站,1996年8月启动收费。最高收费180万元/年。批准收费还贷总额为2500万元(英浠线段内),2002年8月30日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撤消,结束了英山短暂的收费还贷历程(全部贷款由市公路局划转其他收费站还贷规划中)。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98年完成毕升大桥一座,总投资1162万元(其中贷款300万元)。它既是英浠公路线上的一座大型桥梁,又是发展新城区、建设锦绣山城的重点工程。全长398米,宽16.5米,其中行车道宽12米,两侧人行道各2.25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桥下构造为钻孔嵌岩灌注桩基础、三柱墩、框架式桥台;上部构造为8孔(跨径30米)预应力T型梁,采取微拱跨越,是英山县建桥史上第一座新型桥梁。该桥于1996年2月8日动工,1998年10月18日建成通车。

  1998年还投资474万元改建57公里的二级路中界岭---温泉段;兴建乡道金铺至团练冲四级公路6.5公里,石镇至天堂四级路12.3公里,中女线十八座中桥(544/18)三项投资516万元。 1999年国家投资老、少、边穷公路建设,投资英山530万元新建大别山腹地公路,全长50公里。为英山农村经济发展又避开了一条新大道。

  三、“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背摇”(公路路网建设高峰篇)

  2001年湖北省公路路网建设规划出台,它标志着我省公路交通建设步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更是英山公路交通建设高速发展的黄金期。英山中女线改建工程拉开了英山公路路网建设帷幕。

  1、三年路网铺新篇

  我县纳入前三年路网建设四大项目,占全市路网项目的30%。概算总投资为11229万元,实际支出8152万元。一是中女线全长49.4187公里,纳入前三年路网里程18.977公里,包括中界岭段9公里,孔家坊10公里,孔家坊中桥36.4米三部份,总投资3323万元(其中省定补投资1522万元,其余地方自筹);二是318两河口大桥(366米,桥面净宽9米)、南冲畈两座大桥(桥全长106米,桥面净宽9米)两桥总投资1287万元;三是318蔡家岭至新铺街7.457公里,总投资1169万元;四是318新铺街至隔山坳26.349公里,概算总投资4998万元,实际投资3800万元。2002年还用养护费修建了一条湖北大道。湖北大道是英山县新型乡镇陶河乡的主要街道,也是英山东部地区连接安徽省岳西县的一条过境通道。该线全长890米,路基宽9米,总投资78.8万元。路基按山岭重丘一级平交,路面按二级路标准修建。英山的路网密度大大提高,对英山扩大城区建设起了不可估量作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老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2、大手再绘新蓝图

  我县纳入全省后三年公路路网建设项目有中大线张家畈至关堰口工程,全长26.66公里,补助投资2375万元,实际投资2721万元;中大线十四座桥梁配套工程,总投资197万元,实际投资207万元。 2005-2007年安保工程投资860万元;公路大中修投资1500万元;危桥加固工程投资300万元。县道、乡道全面改造升级,公路网络日益完善,周边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打造和实现了1小时经济圈。

  四、“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农村公路建设篇)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建设,造福一方,惠及百姓。交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2003年国家将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国计民生”规划之列,英山县委、县政府倾听人民群众呼声,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县交通主管部门精心规划,强化指导,热情服务。乡、村两级更是以空前的积极性,加大投入,着力推进,社会各界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全县上下一盘棋,为全面推进乡村经济注入了无穷的力量,乡道、村道公路如网。如今油路通到了村口地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外地客商进到了村子里,黄花,土菜、茶叶、红芋等土特产运到天南海北。农民增收了,生活改善了,昔日“牛耕地、人驮粮、蹦蹦两轮娶新娘”的地方,今朝大货车、农用车“车水马笼”,婚丧嫁娶都用上了小汽车。真是“山重水复全是路,一村更比一村新”。

  1978年以前乡村公路几乎为零,1988年修建乡道150公里,1998年乡道302公里,2007年乡道181公里,原121公里乡道升级县道。2007年村道里程860公里。村道投资20-30万元/公里(投资来源渠道:国家、地方政府、民工建勤、农民集资、各界人士捐款等多种形式),农村公路建设2000万元。

  这是一张不同寻常的现金支票(见图二),它是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全体干部职工在英山大山最高点村庄杨柳镇陈家涯村级公路落成庆典时支援村级公路建设捐款。

  2003年,我县交通局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村村通”战略规划。以建设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体系完善的生态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武英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加速完善三、四级村道建设,实现乡乡通水泥路或沥青路,全县直辖11个乡镇307个村,总人口40.5万人。“十五”以来,英山县抢抓政策机遇,多方强化举措,持续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热潮,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实绩。迄至2007年底,全县307个村全部通公路,199个村已通油路、水泥路,累计硬化里程达671.9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为65%,在黄冈市居于领先地位。其中温泉、杨柳湾、金家铺是我县三大重镇,累计版图面积468.2平方公里,占全县的32.9%,共有建制村123个,占40%,人口18.2万,占45.3%。三镇共计应建通村公路286.3公路,2003—2007年已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342.2公里,硬化公路通达率84.6%,受益人口16.7万人。2007年全县村道覆盖面积为80%以上。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农民出行难问题,切实为“三农”服务。如今,我县农村公路建设高潮迭起,穿梭于乡间,随处都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公路建设工地,到处可以感到群众支持道路建设的热情和村村通带给群众的实惠。

  透过这些枯燥的数字,俯瞰英山大地,条条道路如玉带盘绕,四通八达,为英山的经济腾飞插上了双翼。

  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道班房变迁篇)

  “桃花红,菜花黄,花儿掩映着深山道班房。山泉弹琴弦,小鸟把歌唱,这里住着养路的好儿郎。啊,离开可爱的家,告别亲爹娘。门前的大路有了咱,不怕山高水长。玉米香,桔灯亮,乡情围绕着深山道班房。明月来入梦,山雨常敲窗,这里住着养路的好儿郎。啊,妈妈别牵挂,同志放心吧,英山的大路有了咱,永远安宁和吉祥。”它就是新一代养路工人“以班为家”的写照。70年代初,“七八条钎、一两条泥路、”二十几个养路人住的是土坯结构的道班房,吃水吃菜很困难,道班没有电,养路职工每天养护只有几十公里的沙砾路面,真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除了一张床和几个职工合用的一张小桌子外,再没有其他设施,更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每当在养路的间隙,职工们聚在一起说,啥时候能住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房子?八十年代中期土坯结构的房子慢慢更新为砖木结构的道班房,道班内的设施有了明显的变化,给职工配备书柜、洗衣机和黑白电视机和收录机,道班职工说我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道班有了生机,比起土坯结构的房子又上了一个台阶。九十年代后期,为了让职工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上级将原来远离城镇的道班按线路进行了合并,并改为养护管理站,撤销设置不合理的道班,修建起了一座座公寓式的养护管理站,养路职工上路有通勤车,处治油路病害、抢修水毁有了机械设备,大大减轻了养路职工的劳动强度。养管站有了活动室,还有高清晰的数字电视、冰柜、洗衣机、太阳能、VCD等,每个职工都用上了手机,现在的养路工住进了宽敞的公寓式楼房,告别了破旧的道班房。如今,我们养路职工住的房子比30年前有了明显的变化,三十年前说的能住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早实现,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好政策给我们养路职工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楼房道班占100%以上,花园式道班60%,四级管理站占50%以上。 2003年投资68万元建成了桃花冲宾馆式管理站房(可以接待70人左右的会议和上山旅游避暑住宿),2005年在英山毕升大上(城南)新建了综合办公大楼一座,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90平方米,总投资300多万元,另投资50多万元购置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进一步提升了公路交通人的新形象。

   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公路建设展望篇) 

  英山是依山环水的小城,水赋予了英山灵动的色彩,这里有因山水而建的吴家山18公里旅游公路是人们最佳的避暑胜景,享誉江淮的“华中河谷第一景”它坐落在吴家山龙潭河谷风景区;这里有新世纪湖北第一缕曙光升起地的红色根据地——桃花冲风景区;这里还拥有中国第二大温泉的锦绣山城——温泉游览区;这里还独享世界第一座茶叶公园——乌云山茶叶公园。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峰,雄奇险峻;壑,绿水长流;人,勤劳淳朴;地,物华天宝,被誉为“鄂东旅游业的支撑点,大武汉的后花园”。英山公路将外商外资引进,民营经济、旅游经济也因公路发展而兴旺。全县新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2212户。旅游景区日进万斗,先后推出了假日游、周末游、农家游、生态游、避暑游、夏令游、金秋游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2003年以来每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万元。

  “路缘经济”,造福于英山人民。2007年,全县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态势。全年财政收入完成19746万元,增长48.78%;农民人均纯收入2951.79元,增长16.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0元,增长21.1%,公路使英山的经济一路高歌!

  英山小城孕育着新的财富,挖掘历史积淀。自古的毕升名人,活字印刷古文化。今朝的“红色旅游”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将照亮着我县公路交通历程。

  站在英山城区的滚水坝上,我思绪万千,眺望英山景,观光英山水,回顾建设路,自有人评说。小城灯火辉煌,公路流光溢彩,河水波光粼粼,两桥相映彩光如虹,好一座如诗如画的英山城!砺志攻坚铸坦途,千军万马战犹酣。交通儿女对现代化交通的梦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英山,因为有了路,正加速走向外面精彩的世界!

  英山,因为有了路,正加速奔向繁荣富裕的明天!

  英山,路还会在这里继续延伸---

  结束语:

  30年沧桑巨变,30年成就斐然。在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庆典之际,我作为一名平凡的公路交通者和历史见证人,我以不争的事实证明改革开放30年公路交通取得的丰功伟绩,旨在告诫青年一代一个朴素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发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