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近期开始,在全省集中开展为返乡农民工“送岗位、送培训、送信息、送信心”(以下简称“四送”)活动。通过“四送”活动,全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50万个用工岗位;对15万有培训意愿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储备式培训;帮助30万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
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聘活动。一要免费培训提高技能,以便农民工再次外出工作时提升自我价值;二要帮助拓宽就业渠道;三是当前兴修水利、修建公路及其他工程要尽量雇佣当地农民工;四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在本土创业。
据了解,全省将于2月10日至12日,统一开展“为农民工送岗位”专项行动。省政府从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1.8亿元,对全省15万返乡农民工储备培训进行补贴。
2月2日,省总工会组织武汉“1+8”城市圈工会,举办了就业帮扶行动大型公益招聘会,参会的160家企业提供岗位2.5万个,接待求职者6万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8000余人。
宜昌市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的10万余名农民工中,已有2.5万多人在家乡实现就业,9000多人已经或正在接受各种技能培训。
宜昌市劳动就业局副局长王小波介绍,据监测分析,全市有53万名跨县流动的农民工,春节前因失业返乡的突破10万人。为了应对集中出现的返乡农民工就业困局,该市确立“扩大当期就业、着眼长远就业,力争今年年中5万人有岗有业”的目标。宜昌市在乡镇一级建立返乡农民工服务站,负责入户调查、摸底登记,建立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台账”、“就业登记台账”、“就业技能需求登记台账”、“创业意愿及需求登记台账”。根据这些台账信息,对技术技能培训进行调整创新:在课程设置上,压缩服装、纺织、包装等当前不景气行业涉及的课程,扩大化工、物流、家政服务、电工、电焊、建筑、装饰等潜在需求强劲行业的技能培训。同时,技能培训实行招标制和实训制,目前已有三峡大学等3所高校、10所职校、3处技能实训基地、50个工业企业、80个种养业基地,承担起1万名农民工储备培训的重任。预计全市免费培训投入资金将达2000万元。
十堰市各级工会创造性开展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困难救助工作。通过整合全市65家正规化社会培训机构,短期强化培训返乡农民工36988人次,推介农民工进城就业岗位22672个,发布用工信息4.2万余条(次)。对返乡农民工开展电脑应用、汽车驾驶、电工电焊、家电维修、缝纫等工种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并依托企业进行岗前用工培训。现已举办7个培训班,协调用人单位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岗位1200余个。
襄樊市政府决定今年增加100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基金扶持返乡人员创业,新增贷款额度达5000万元。该市信用社系统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新增了近亿元贷款计划,采取小额农贷、担保贷款、联保贷款等方式,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快捷、简便的信贷服务。
为了使返乡农民工尽快实现当期就业,襄樊市努力在市内外寻求空岗信息,及时组织专场招聘会30多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近2万名返乡农民工找到岗位。
据黄石市扶贫办统计,该市外出务工的农民工2008年工资总收入近40亿元,占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3,许多贫困农户的过年费和春耕投资都是依靠外出务工赚回的钱。为解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该市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力应对的办法,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引导性就业培训,拓宽再就业渠道。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市内外企业到贫困地区举办招工洽谈会,一方面到外地寻找用工企业,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办法进行“订单培训”。为解决培训资金问题,有关部门及时将2009年的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部分指标调整到2008年底实施。下一步,扶贫部门将协调该市113个扶贫龙头企业优先安置当地农民工就业;金融部门将发放扶贫小额信贷扶持返乡农民工就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