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07阅读
  • 3回复

贾樟柯要用《二十四城记》寻找认同感(组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3
铜币
25189
威望
67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3-05
贾樟柯要用《二十四城记》寻找认同感(组图)

《二十四城记》海报

贾樟柯要用《二十四城记》寻找认同感(组图)

贾樟柯要用电影寻找认同感

  策划:圣烟 撰文:鼎闻战队

  贾樟柯一直走的都是小众路线,但从《世界》开始不仅视野变大了,而且连观众群也渐渐扩大了。带有怀旧和寻找色彩的《三峡好人》和《满城尽戴黄金甲》来了一场大PK。而他的新片《二十四城记》胃口则更大,老年人能够从中看到记忆,中年人能从中看到生活,青年人能从中看到思想历程,少年人则能从中得到传承。贾樟柯这次是老中青少四代通吃,想要所有的观众都从《二十四城记》中得到认同感。

  老年:未被记录的英雄

  五十年代那些新中国的第一批建设者,如今已经鬓角斑白,数着曾经的那些勋章,过着平淡有闲而又充满了味道的日子。并不是所有的建设者都是彪炳史册的英雄,大部分的建设者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员,不被历史所记载,更不被人民所铭记。贾樟柯通过《二十四城记》的镜头,真实地记录着这些普通英雄。

  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都会记着三线建设。所谓的三线建设,是毛泽东为了抗御外敌而提出的战略构想:全国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战略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和大三线。其中大三线主要是指中国腹地以及西部崇山峻岭的广大地区,建设目标是使这里成为军工、重工集中发展的地区。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到这个建设中来,很多重要工业工厂都搬迁到了这里。各地的建设者也都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大三线,他们也成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移民。

  贾樟柯在《二十四城记》中讲述的是三线建设中420工厂的故事。这个工厂在大三线建设中由东北沈阳搬迁到成都的。作为第一代移民,420的工人们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他们满揣着建设共和国的热情来到这里,却也同时带着背井离乡的遗憾。影片中跟随父母来到成都的小女孩已经成了鬓角略带银丝的妇女,在她的回忆中母亲离家14年才能再踏上归乡的路——首先是成都的家放不下,其次也是回不起。

  但420的工人以及那个时代所有的建设者们应该都是骄傲的,他们当年的工作打下了整个新中国的基础。今天的幸福生活也都是从他们那里来。作为建设者,这些工人们也对自己的这份“荣耀”格外看重,也因此,他们用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开拓革命的精神来经营自己的这份事业。艰苦奋斗仍然是他们恪守的本分。其中一个步入中年的工人回忆起自己的老师傅,说师傅是一个十分节俭的人。他用的工具总是用很长时间,坏掉了就重新拿来车一下继续使用,就这样一直重复到彻底不能用。

  《二十四城记》中记录的“英雄”大多都是这个样子,他有可能是你身边一个破败楼房中住的沧桑老人。看多了主旋律影片中高大全的英雄,这样普通的人反而更让人心生崇敬。这些曾经的建设者们,都能从贾樟柯的镜头中看到久违的生活和尘封的记忆。《二十四城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填补了银幕普通英雄的空白,老一代的人看了之后定会收获不一般的感动。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3
铜币
25189
威望
67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3-05
《二十四城记》:小花时代的回味(图)

陈冲在片中扮演“小花”很值得玩味

  中年:小花时代的回味

  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中不乏对80年代一些生活的记录,比如当时风靡大街小巷的电视剧《小花》和《血疑》,而其中的歌曲也是很令人难忘。从60、70年代走过来的中年一代,看了这部电影定能从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记忆,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特别是陈建斌饰演的办公室副主任在叙述中提到的周总理逝世,那给他们那代人带来的打击也是今天的青少年们难以想象的。

  中年这一代是较为惆怅的一代。在他们的人生中经历了上山下乡、文革、下岗,这些经历都是前所未有的,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些挫折或者说是历练。但似乎是有自然的天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各种各样的磨难中走了出来,甚至再回头看这些也不过是云淡风轻的往事。

  《二十四城记》中的下岗女工回忆起往事的时候,总是笑中带泪。她说当时420工厂宣布下岗名单的时候,她也在其中。工厂还给他们举办了送别晚宴,但没有人能吃的下去。只有她自己笑着招呼大家,还说下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女工形容这段经历的时候,不断的重复着一个词“笑中掩泪”。之后的生活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艰难,但女工对这段经历倒是没有细说,似乎这些完全不算什么。

  中年的惆怅总是难解的,很淡很淡,平常几乎触摸不到。只有被特别提起的时候,才会眼含朦胧的回味一下。贾樟柯的所刻画的小花就是这样的角色,她曾经是这里的厂花,被称作“标准件”,自然也不乏追求者。所谓的造物弄人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厂花如今已经步入中年,却还没有归宿。小花回忆起往昔的时候总是带着笑,甚至说起现在的处境也说“一个人挺好”。只有在没人的时候,她眼中闪闪的泪光才隐约可见。

  但中年一代似乎已经习惯了面对各种各样的处境,也知道面对困境只能向前。人有手有脚的总不能被活活饿死吧!下岗女工后来一直自己做一些缝纫的活,虽然辛苦倒也踏实。退休之后,她也没有停下来,仍然在家里做些缝纫的活。对此,她说了一句最朴实的话:人有活干,才老得慢!

  人有活干,才老得慢!不知道中年一代的人在经历人生的那些挫折的时候,是不是抱着和这句话一样朴素的信念,最自然的生活工作。但显然的,正如这位下岗女工一样,他们必定也是笑着流过泪,然后再笑着生活。下岗女工的这一代人没有给后代留下多少物质财富,但给后代留下了永不气馁的拼搏精神,这就是最大的财富。

  贾樟柯在《二十四城记》中给了这位下岗女工很长时间的镜头,随着她的叙述,那些中年一代的观众必定能从电影中找到那些属于自己的记忆,那些曾经经历过的艰难困苦,以及那些支撑着自己生命的力量。他们看了之后,从中收获感动,然后一如既往的微笑着面对生活。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3
铜币
25189
威望
67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3-05
《二十四城记》:青涩突围的感悟(图)

陈建斌饰演的角色是青年叛逆的代表

  青年:青涩突围的感悟

  生于80后的青年一代现在已经将要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曾经伴随着他们的那些质疑也已经渐渐销声匿迹。这一代人是叛逆的开始,他们基本了解父母的生活,虽然并不太理解这些的意义。但从心底里,他们更想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而且,青年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的大潮已经袭来,他们接受着更为丰富的知识,也有着更多的选择。而父母一辈一成不变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恐惧,《二十四城记》中青年赵刚的诉说便是这种恐惧的最好说明:父母把他送到工厂里学习车零件,师傅便给了他一大筐。刚车完五十个的时候赵刚感觉还好,但要车到一百个的时候他已经厌烦了。然而师傅却慢条斯理的对他说:“别着急,今天车不完还有明天。明天车不完还有后天……”。赵刚听完的时候便有一种彻底崩溃的感觉,一辈子的生活将会是十六岁的一次次重复。

  赵刚对这种生活的恐惧立刻就让他产生了叛逆的念头,他要走出父母的生活,去过一种全新的而且不是机械式重复的生活。他的选择是继续上学,最后赵刚成为了一名新闻主播,是父母眼中很陌生的工作。青年一代们也大都有过类似于赵刚的经历,只要一想到今天就能看到明天和后天的生活便打从心里觉得恐惧。所以,永远都要打破固有的规矩永远都在寻找不一样的工作或者生活便成了青年们的生活常态。

    青年们的这种思想没有什么不对,只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不过要成就一份事业,仅有敢想敢干的思想是不够的,他们需要的显然更多。《二十四城记》中赵涛饰演的娜娜说自己要给父母买一套房,虽然很贵,但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因为她是工人的女儿。更进一步说是因为她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了许多的精神财富,比如吃苦耐劳,比如越挫越勇。无论怎样,这些精神都是当代青年人应该学习和拥有的。

    青年一代们看《二十四城记》更多的应该是去感悟,去理解上一代创造生活的勇气和态度。同时也能学习到他们这种吃苦耐劳、甘于平淡的精神。影片所传达出来的关于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是在任何一本如今热销的成功指南上都学不到的,而这也恰恰是青年一代们最需要的。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3
铜币
25189
威望
675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3-05
《二十四城记》:筑梦力量的传承(图)

少年不识愁滋味

  少年:筑梦力量的传承

  有古诗云“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再按现在的话说,新生的一代基本属于“垮掉”的一代,眼里只有自己,所发愁的也只有不知道有什么新鲜的玩法而已。贾樟柯在《二十四城记》中只有一个镜头用来表现少年:一个穿红衣服的少女在溜冰,当问到旁边正在拆迁的420工厂时,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从来没有进去过。

  “420”对这个少女来说似乎是一个太遥远的词汇,虽然她的父母都是这个工厂的工人,她就是靠着这个厂子生产的效益长大的。她从来不知道父母是怎么工作的,当然更不知道420这段历史在父母心中的意义。正如赵涛饰演的娜娜,少年时完全不理解父母作的工人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她只想逃离这里,然后去追求更为时尚或者说更为物质和奢华的生活。父母的生活对她们来说意味着桎梏,所以她们自然而然的就选择了不去关注也尽可能远离。

  少年的心中只有远方,那些未知的地方像一个个色彩绚丽的梦,日夜在他们心中盘旋。娜娜曾经也是一个做梦的少年,她有足够能力的时候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做着最为时髦的工作——为阔太太们到香港扫货,有自己的车,和男朋友住在离父母很远的高级公寓……溜冰的红衣少女心中或许也做着这样的梦,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终将离开父母,去追寻自己的生活,然后对父母的生活发出不屑一顾的感叹。

  年少轻狂便是少年时光最好的诠释,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过对父辈的“不屑”然后前进。但终究少年都会长大,然后明白父母们的生活。娜娜是在看到母亲的工作之后刹那明白的,母亲在线杆厂干着分不出性别的沉重工作,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抑或母亲即使对这样的工作也抱着感恩的心,所以她才会在所有的家常日子里始终保持着温和的态度。娜娜很幸运,她有了这样的契机来重新审视父母的那段生活,然后心甘情愿的回到父母的生活里,享受着另一种快乐。

  少年们之所以想摆脱父母的生活,多半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了解过父母生活的时代、所受的教育、所秉持的信念。社会要不断的突破才能前进,少年们的反叛精神无疑是最强大的力量。但除了这些之外,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精神力量显然也很重要,历史总是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起来的。

  贾樟柯通过《二十四城记》想要说的也许不是这些,他只是忠实的记录一段生活,一段不为少年们所了解的生活。少年们看了也许对那段遥远的时光依然只是朦胧的了解,但他们定会从中看出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母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精神创造了社会的财富。而这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也将会是他们去筑梦的力量。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