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44阅读
  • 1回复

汪金权:清贫之中自有内心富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爱情浪子
 

发帖
3540
铜币
37010
威望
59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29


5月27日,汪金权向记者展示一本线装旧书,这是他从废品回收站里发现的“宝贝”


5月27日,汪金权在自己简陋的宿舍里看书

  新华网武汉5月28日电(记者皮曙初、徐海波)“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他是湖北省蕲春县张榜镇蕲春四中的一名语文老师,但他被人们广为传颂,誉为“大别山师魂”。1983年,他以全县第5名的高考成绩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1987年,他被分配到著名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却主动要求调回老家蕲春四中——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山区中学。从大都市回到了连路都没有的山村,从众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变成了默默无闻的山村老师。

  如今,走进汪金权位于蕲北山区的生活,几乎无法相信这就是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一个享有从县市一直到全国各项荣誉的优秀教师:家里的房子是30年前建的土砖房,屋顶漏水,墙壁透风;家里的衣柜是新中国成立前打土豪时分来的,像样一点的家具只有母亲和妻子的陪嫁木箱;学校的宿舍只有空荡的几张木板床,还有用木板垒起来的两个书架;一个破旧的木箱里没有一件体面一点的衣物,甚至连木箱的锁坏了,也没有换一只……

  就是在这样的陋室之中,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却总能在清贫的生活里找到自己内心的富足与幸福:

  蜗居在山沟之中,三十年前建的土房子已是摇摇欲坠,他却心情平静:这房子冬暖夏凉,屋后有大山,门前有竹林,环境多么美好,空气多么清新。“门前的竹林还是小时候与母亲一同栽种起来的哩。”汪金权说。

  木板垒起的书架上,除了摆着各类书籍,还有一层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酒瓶子,拿起这些路边捡来的空酒瓶,他说:“许多人把它当垃圾扔了,我看这里很有讲究,都是艺术品。”

  打开用几个塑料袋包着的几本线装古书,他小心翼翼地读着书上已经模糊的字迹,不住兴奋地念叨着:“这是宝贝啊,虽说从垃圾堆捡来的,但却价值连城。”……

  面对堆满厨房的木柴,他说:“这是特意从山里砍来的,做的饭很香,比用煤气还要节约不少钱。”

离线爱情浪子

发帖
3540
铜币
37010
威望
59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5-29

  斯是陋室,唯吾得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汪金权老师22年坚守,书写着大爱无疆、淡泊名利的师道尊严。20多年来,他没有撑起自己的家业,反而成了全村最贫困的“公家人”,但是每遇到困难学生,汪金权老师都会伸出关爱之手,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他究竟帮助过多少学生,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20多年来,他给学生垫付的学费不下10万元,但是当自己的大儿子上学时,却付不起学费,后来是靠同学的资助才进了大学。

  就是这样一个穷人,穷得让大学同学们看了都心酸。但是,他很开心很幸福,他说“我的要求就很低”。每个酒瓶的故事,每本旧书的来历,他都记忆犹新,谈起这些,他总是滔滔不绝,笑容堆满了苍老的脸。如获至宝的表情好似在他花白头发间绽放一朵美丽的花朵。课间,他总是夹杂在学生中间,小孩似的笑声阵阵传来,仿佛他也是个学生。

  大城市的安稳舒适他也清楚,自制书柜上的书籍报刊,让他知道了大都市的每一点进步,跟记者谈起北京、武汉,他也“了如指掌”。但是这些并没有动摇他扎根山区的心。坚守在大山里的20多年里,他一次次谢绝了城市高中的“橄榄枝”,他说,这里更适合他。

  他有一张珍爱的照片,那是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的毕业合影。一次家里漏雨,照片不慎渍水,影像已经模糊,但是当年天之骄子的风华正茂仍依稀可辨,满头黑发、眉清目秀的汪金权也在其中。而今47岁的汪金权,却是满头白发,呕心沥血投身山区教育塑造了他一副瘦弱的身影。而他却以红烛自比,说道:“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事业,在我看来,教师更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让我的智慧得到发挥,让我的个性得到张扬。”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