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汪金权向记者展示一本线装旧书,这是他从废品回收站里发现的“宝贝”

5月27日,汪金权在自己简陋的宿舍里看书
新华网武汉5月28日电(记者皮曙初、徐海波)“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他是湖北省蕲春县张榜镇蕲春四中的一名语文老师,但他被人们广为传颂,誉为“大别山师魂”。1983年,他以全县第5名的高考成绩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1987年,他被分配到著名的黄冈中学任教,一年后却主动要求调回老家蕲春四中——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山区中学。从大都市回到了连路都没有的山村,从众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变成了默默无闻的山村老师。
如今,走进汪金权位于蕲北山区的生活,几乎无法相信这就是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一个享有从县市一直到全国各项荣誉的优秀教师:家里的房子是30年前建的土砖房,屋顶漏水,墙壁透风;家里的衣柜是新中国成立前打土豪时分来的,像样一点的家具只有母亲和妻子的陪嫁木箱;学校的宿舍只有空荡的几张木板床,还有用木板垒起来的两个书架;一个破旧的木箱里没有一件体面一点的衣物,甚至连木箱的锁坏了,也没有换一只……
就是在这样的陋室之中,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却总能在清贫的生活里找到自己内心的富足与幸福:
蜗居在山沟之中,三十年前建的土房子已是摇摇欲坠,他却心情平静:这房子冬暖夏凉,屋后有大山,门前有竹林,环境多么美好,空气多么清新。“门前的竹林还是小时候与母亲一同栽种起来的哩。”汪金权说。
木板垒起的书架上,除了摆着各类书籍,还有一层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酒瓶子,拿起这些路边捡来的空酒瓶,他说:“许多人把它当垃圾扔了,我看这里很有讲究,都是艺术品。”
打开用几个塑料袋包着的几本线装古书,他小心翼翼地读着书上已经模糊的字迹,不住兴奋地念叨着:“这是宝贝啊,虽说从垃圾堆捡来的,但却价值连城。”……
面对堆满厨房的木柴,他说:“这是特意从山里砍来的,做的饭很香,比用煤气还要节约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