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57阅读
  • 1回复

图文:云梦古泽荆半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qcip
 

发帖
3380
铜币
14445
威望
248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4


半夏植株



半夏药材


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王 沫


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蒋荣华 钟淑梅


编者按:《湖北通志》《辞海》《药物出产辨》《中国道地药材》等专著明确记载,半夏“产湖北荆州为最”,近年研究表明荆半夏品质位居前列。


然而,为什么独具优质荆半夏种质资源的湖北却在生产领域没有与之匹配的地位?为什么面对持续多年的半夏供需缺口却没有规模化种植面积?为什么拥有多项荆半夏科技成果却很难转化为生产力?为什么野生转家种已开展三十余年却依然停留在低水平?


需求矛盾日渐突出,持续货紧价升


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对近1800余所中医院的处方进行抽样调查,558个样本处方的微机分析结果显示:半夏在处方中出现的频率位于第22位。日本210个法定汉方中含半夏46个,占22%,半夏在其汉方中的应用量约占21位,在东南亚国家半夏应用也十分普遍。


1998年以来,国内外对半夏的需求量有增无减,市场供需缺口一直在2000吨左右,且需求量约以每年29%的速度递增;其价格也在逐年上涨,从2000年春季的26-28元/kg上涨到2005-2006年的40元/kg左右,今年价格迅速突破百元猛升至目前的140元/kg,今后三五年内还将保持这种价格高位甚至略有上升的态势。


半夏成为一味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止咳平喘的大宗传统中药材,是我国药材市场上的主流品种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随着半夏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荆半夏已经成为湖北中药亟待开发的宝藏。


半夏需求持续增长。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


一,应用范围增加。从原来仅用于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脾散结,外用消肿止痛领域扩展到解毒、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肿瘤、子宫颈糜烂等领域,日本还以去毒后的半夏加工药粥、药饮料等保健食品。


二、新药、特药、中成药制药需求旺盛。我国千余家制药集团(厂)以半夏为主要原料生产有500多种(规格)的新药、特药、中成药。主要品种有:半夏天麻丸、半夏止咳糖浆、保金丸、止咳橘红丸、蚊胆半夏散、平喘片等等。


三、中药饮片。以半夏为原料加工统装中药饮片和精致小包装中药饮片等供应市场。


四、医疗处方。遍布我国城乡的数以万计的中药医疗单位,在处方中大量使用半夏,如: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通窍汤、大半夏汤、小半夏汤、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等等。


五、外贸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其它各国对我国半夏需求连年增长;我国港澳台市场也连年向内地要货,数量较大。


目前,国内外市场对半夏的需求量尚无权威准确数据,但据业内资深人士估算以及几家较大医药公司经营数据测算,2010年需求约会升至5500~6000吨。


半夏市场供给品种特点。


一、野生资源枯竭。其主要原因是:大规模采挖、产地大规模开发、自然灾害、除草剂的使用等。


二、人工种植滞后。人工种植半夏技术所需生长发育中的环境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肥料等多项指标我国很多地方都能满足,但因其繁殖方式较为特殊,主要以种茎繁殖,用种量大,重茬病害严重,故人工种植面积总是难以发展起来。


荆半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国家正式批准的湖北蕲春、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17家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几乎全部都有荆半夏经营,更可喜的是上市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中药业务的壮大,分别在亳州、安国、兰州设立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同时还与甘肃省经委共同设立了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这些都对荆半夏扩大市场、壮大品质荆半夏产业起到很好促进作用。


荆半夏品质位居前列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2006年对国内多个地道半夏种质资源进行比较研究,依据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加权评定,荆半夏均居前列。同时,荆半夏优良品系也十分丰富,据华中农业大学观察,有狭叶型、耳叶型、柳叶型、圆叶型、叠叶型、椭叶型等多种类别,均具较典型特征。


荆半夏种植规模急待扩大


荆半夏野生转家种与国内业界同时起步,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虽然人工种植成功,但扩大种植仍存障碍:其一,繁殖方法依然局限于块茎繁殖和珠芽繁殖,种子繁殖在实际生产中很少运用或几乎不用;其二,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生产不匹配,病毒病、腐烂病、疫病以及芋双线天蛾等虫害对半夏生产影响较大;其三,种植成本高,块茎作种,投入大,起挖时投工多,人工除草工效低;其四,规模化种植面积较少。


发展瓶颈主要表现为“五缺”


限制荆半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表现为“五缺”:


一、组织模式缺位。目前,国内有利于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诸多有效模式中,无外乎“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科研+联盟”等模式,就荆半夏生产而言,现在基本是自发的、小规模的种植,公司、科研、协会、联盟有效介入,这种组织形式的缺位,直接导致了农户无人带头不敢种、无人指导不会种、无人扶持不想种的窘境。


二、优良品种缺乏。荆半夏种质资源较为丰富,但未能形成兼顾品质、产量、抗逆性等多个优良性状的品种出现,有些品系的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产量;同时,荆半夏繁殖系数低,无法得到有效种源,卖了商品没种子,留了种子没商品;再加上自然粗放的种植模式导致种源退化减产等等。从而制约了荆半夏推广种植的积极性,育种的科技力量在生产中未能显现出来。


三、炮制技术缺陷。半夏的炮制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其刺激性成分和辛辣味的成分不清。通过炮制使之降低或消除的技术仍有缺陷,从而影响了其更广的使用范围,潜在用途开发受到限制。


四、产业链条缺损。荆半夏的加工和开发滞后,没有形成产业链,也没有规范化的加工厂,基本上还处于由一家一户的药农自己加工药材的局面,现代化规范化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还没有建立,在构成中药材产业链的产品栽培生产、产品商业流通、产品合理应用等三个方面断裂现象比较较严重,各个方面也是零星的、不完整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显然不能够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


五、品牌意识缺失。荆半夏盛名,虽然历史悠久,但近年来却只能让位于其它产区的半夏,实为憾事,这与品牌意识缺失、品牌宣传不够有直接关联。多年前有人以外地半夏充作荆半夏销售的事件更是直接损害了荆半夏良好声誉。


荆半夏产业发展需“五补”


荆半夏作为云梦古泽的优质地道药材,商品生产基础雄厚,产业链构建已有一定积累,在国内半夏供给短缺及潜在需求正在逐步上升的大前提下,今后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如何充分挖掘这座宝藏,推动我省由中药资源大省向中药强省转变、真正实现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笔者认为:


一、创新组织模式,建立从上至下分别建立荆半夏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组织。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使协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公司,由协会与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后分解给农户,同时由协会与技术研究单位联系,取得技术支撑,向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明确参与各方的权、责、利,让整个产业链条真正联动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为农户收集市场行情,拓展产品销售市场,保障农户种植利益,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消除荆半夏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二、依托技术单位推行荆半夏GAP ,促进其产量、品质提升。建立荆半夏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 形成优质种苗培育供应体系,保证其物种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配套建设专业实验室,荆半夏害物综合治理,进行扩大繁殖和示范性生产;建设示范基地,完成荆半夏配套加工及仓储设施建设,适时开展荆半夏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集体商标的申请,重铸湖北“荆半夏”品牌。


三、与大型中药制药、流通企业以及全国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建立战略性合作,带动荆半夏产业的健康发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与省内外的大中型中药制药、流通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与已建立初步合作关系的企业,要继续深化合作,进一步挖掘和拓宽荆半夏市场。


四、建立荆半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专业适用人才。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科研资源,着力开展荆半夏产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荆半夏地域及资源多样性研究;荆半夏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荆半夏质量、产量形成机制;荆半夏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研究;荆半夏二次开发等研究工作,使这一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获得更大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荆半夏种植、研发、制药、营销专业人才。


五、政府应起到引导作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这一特色药材品种做大做强。加快制定我省专门的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将荆半夏放在湖北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好示范推广,突出特色,形成产业集群,培育优质名牌,提高荆半夏现代化产业规模效益。政府可尝试建立引导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可控、实现多盈”的原则,吸引国内外风投基金进入到荆半夏产业链条中来,实现资本与人才的聚集,支持荆半夏产业做大做强。

离线qcip

发帖
3380
铜币
14445
威望
248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1-04

链接


荆半夏的地道性与栽培历史


我国半夏野生资源分布广泛,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未见野生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指出,半夏“生槐里川谷”,即半夏原产于陕西南郑县、兴平县一带。在《本草经集注》又曰:“槐里属扶风(陕西关中一带),今第一处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神农本草经》中所指的青州即山东济南、胶东一带;吴中即江苏苏南一带。唐《千金翼方》中认为地道药材应属于今湖北谷城、江苏镇江、安徽宜城一带所产。宋代《图经本草》载:“在处有之,以齐州者(齐州即今山东省历城县)为佳。”


唐代以前半夏以陕西一带所产为佳,后来逐渐移至山东,宋明代则以山东的“齐州半夏”为佳,其后民国时期陈仁山的《药物出产辨》又载半夏“产湖北荆州为最”,《中国道地药材》认为:“半夏现时以湖北江陵、钟祥、潜江所产的半夏质量优良”,因此,以其地理区位所指,荆半夏应该泛指云梦古泽即江汉平原和流径湖北的汉水流域所产半夏。


综上可以看出,半夏在唐以前,以陕西关中一带为主产区,后来渐移至山东,宋、明则以山东的“齐州半夏”为地道,明代以后半夏则以湖北、河南、山东所产为佳。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道地药材的主产地历经了一个由西到东,又由东至西的历史变迁过程。


潜江为江汉平原重镇,历史曾受荆州所辖,是甚产半夏之地,《辞海》在“潜江”词条中有“盛产半夏等中药材”之描述语。业界还有“潜半夏”之誉。《湖北市县概况》(1984年)中记载潜江所产半夏,以“质量上乘,文明中外”,从清乾隆起,潜江便设有专门经营半夏的药材行。半夏药行将收购的小部分供本地药店,大量的供武汉、沙市等药商作为远销东南亚国家的货源。自1957年开始,一直为主要出口产品。“潜半夏”作为荆半夏之重要组成代表,闻名遐迩,行销海内外。


专栏


半夏的功效、潜在功效及开发前景


半夏以块茎入药,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功能;用于痰多喘咳,恶心呕吐,眩晕,胸脘痞闷,用生外治痈肿等,是一味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广谱止咳平喘的大宗传统中药材。现代医学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半夏对咳嗽中枢有镇静作用,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支气管分泌减少而起到镇咳祛痰的作用;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所含有葡萄糖醛酸的衍化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对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均有一定的疗效,此外,还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肿瘤,外用治疗子宫颈糜烂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半夏潜在功效开发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除了在半夏化学、药理与临床研究上取得较大进展外,在其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深度加工与扩大应用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经研究证实半夏有如下的潜在功效,均可进一步深入研究,深度加工与综合利用。


(1)抗肿瘤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对半夏的研究已表明半夏具有确切的抗肿瘤作用。陆跃鸣,赵永娟等的研究分别证实了半夏总生物碱和半夏多糖能不同程度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半夏蛋白能凝集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2)抗生育、抗早孕作用


半夏蛋白是从半夏中分离出的一种植物凝集素,陶宗晋等学者们认为半夏中含有抗早孕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之一,其机理可能是由于半夏蛋白结合了母体或子体细胞膜上的某些糖,改变了细胞膜的生物学行为所致。有报道称,给兔子宫内注射半夏蛋白500μg,其抗着床率达100%。


(3)降胆固醇、降血脂作用


半夏的有效成分含有β-谷甾醇,能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的降解代谢,抑制胆固醇的生化合成等作用,是降胆固醇、降血脂的药物。


(4)胃药


半夏具有明显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亦能抑制胃液酸变,这些作用可能与其对应激性溃疡的抑制作用相关。因而可以开发者成为治疗胃病的药物。


(5)治疗精神类疾病


半夏能一定程度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镇痛、镇静、催眠作用,半夏可以在精神类疾病方面应用进行一些尝试。


(6)凝血作用


半夏蛋白是一种植物凝集素,它与部分红血球有专一的血凝活力,已探明其对兔、羊、狗、猫、豚鼠、大鼠、小鼠和鸽的红细胞亦有凝集作用,半夏蛋白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只与甘露糖而不与葡萄糖结合的一种具有凝集素作用的蛋白质。


(7)生物源农药


半夏汁液中含有具杀虫活性的蛋白,其对刺吸口器害虫有明显致死作用,如棉蚜或桃蚜等。半夏提取物能开发成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农药。


延伸阅读


历史辉煌与技术成果


“荆半夏”以云梦古泽即荆州、荆门、钟祥、潜江、仙桃、天门、汉川等江汉平原为原产地。江汉平原以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淤积物为主,为潮湿而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气候温和潮湿,自然生态环境适宜半夏生长发育,其色白、个大,质坚,粉性足,深受国内外药商好评。上世纪60-70年代,湖北省年均半夏收购量为200吨。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一企业进口荆半夏对促进荆半夏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年出口日本优质荆半夏近百吨,该公司从中国进口的半夏占日本国内80%市场份额,而其从中国进口总量的80%为荆半夏。


后因为产量受限需求缺口无法满足,导致有些药商采购其它半夏充作荆半夏,导致荆半夏声誉受损。



近年来,荆半夏药材的生产科研受到重视。2002年,北京同仁堂湖北中药材公司受国家经贸委立项资助,华中农业大学从事荆半夏栽培技术研究,进行了荆半夏多种栽培模式研究、“荆半夏”品牌逐步被人再度认识;其中,棚式栽培被认定为 “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又在荆半夏种源繁殖技术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成功申报了“半夏人工种茎生产方法”的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号:CN 101491214A),武汉本草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依此专利,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申报获准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重点进行半夏人工种茎的中试放大技术研究。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