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夏植株

半夏药材
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王 沫
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蒋荣华 钟淑梅
编者按:《湖北通志》《辞海》《药物出产辨》《中国道地药材》等专著明确记载,半夏“产湖北荆州为最”,近年研究表明荆半夏品质位居前列。
然而,为什么独具优质荆半夏种质资源的湖北却在生产领域没有与之匹配的地位?为什么面对持续多年的半夏供需缺口却没有规模化种植面积?为什么拥有多项荆半夏科技成果却很难转化为生产力?为什么野生转家种已开展三十余年却依然停留在低水平?
需求矛盾日渐突出,持续货紧价升
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对近1800余所中医院的处方进行抽样调查,558个样本处方的微机分析结果显示:半夏在处方中出现的频率位于第22位。日本210个法定汉方中含半夏46个,占22%,半夏在其汉方中的应用量约占21位,在东南亚国家半夏应用也十分普遍。
1998年以来,国内外对半夏的需求量有增无减,市场供需缺口一直在2000吨左右,且需求量约以每年29%的速度递增;其价格也在逐年上涨,从2000年春季的26-28元/kg上涨到2005-2006年的40元/kg左右,今年价格迅速突破百元猛升至目前的140元/kg,今后三五年内还将保持这种价格高位甚至略有上升的态势。
半夏成为一味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止咳平喘的大宗传统中药材,是我国药材市场上的主流品种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随着半夏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荆半夏已经成为湖北中药亟待开发的宝藏。
半夏需求持续增长。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
一,应用范围增加。从原来仅用于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脾散结,外用消肿止痛领域扩展到解毒、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肿瘤、子宫颈糜烂等领域,日本还以去毒后的半夏加工药粥、药饮料等保健食品。
二、新药、特药、中成药制药需求旺盛。我国千余家制药集团(厂)以半夏为主要原料生产有500多种(规格)的新药、特药、中成药。主要品种有:半夏天麻丸、半夏止咳糖浆、保金丸、止咳橘红丸、蚊胆半夏散、平喘片等等。
三、中药饮片。以半夏为原料加工统装中药饮片和精致小包装中药饮片等供应市场。
四、医疗处方。遍布我国城乡的数以万计的中药医疗单位,在处方中大量使用半夏,如: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通窍汤、大半夏汤、小半夏汤、半夏泻心汤、半夏厚朴汤等等。
五、外贸出口。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其它各国对我国半夏需求连年增长;我国港澳台市场也连年向内地要货,数量较大。
目前,国内外市场对半夏的需求量尚无权威准确数据,但据业内资深人士估算以及几家较大医药公司经营数据测算,2010年需求约会升至5500~6000吨。
半夏市场供给品种特点。
一、野生资源枯竭。其主要原因是:大规模采挖、产地大规模开发、自然灾害、除草剂的使用等。
二、人工种植滞后。人工种植半夏技术所需生长发育中的环境温度、光照、水分、土壤、肥料等多项指标我国很多地方都能满足,但因其繁殖方式较为特殊,主要以种茎繁殖,用种量大,重茬病害严重,故人工种植面积总是难以发展起来。
荆半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国家正式批准的湖北蕲春、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17家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几乎全部都有荆半夏经营,更可喜的是上市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中药业务的壮大,分别在亳州、安国、兰州设立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同时还与甘肃省经委共同设立了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这些都对荆半夏扩大市场、壮大品质荆半夏产业起到很好促进作用。
荆半夏品质位居前列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2006年对国内多个地道半夏种质资源进行比较研究,依据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指标进行了综合加权评定,荆半夏均居前列。同时,荆半夏优良品系也十分丰富,据华中农业大学观察,有狭叶型、耳叶型、柳叶型、圆叶型、叠叶型、椭叶型等多种类别,均具较典型特征。
荆半夏种植规模急待扩大
荆半夏野生转家种与国内业界同时起步,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虽然人工种植成功,但扩大种植仍存障碍:其一,繁殖方法依然局限于块茎繁殖和珠芽繁殖,种子繁殖在实际生产中很少运用或几乎不用;其二,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生产不匹配,病毒病、腐烂病、疫病以及芋双线天蛾等虫害对半夏生产影响较大;其三,种植成本高,块茎作种,投入大,起挖时投工多,人工除草工效低;其四,规模化种植面积较少。
发展瓶颈主要表现为“五缺”
限制荆半夏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表现为“五缺”:
一、组织模式缺位。目前,国内有利于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诸多有效模式中,无外乎“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科研”、“公司+基地+农户+协会+科研+联盟”等模式,就荆半夏生产而言,现在基本是自发的、小规模的种植,公司、科研、协会、联盟有效介入,这种组织形式的缺位,直接导致了农户无人带头不敢种、无人指导不会种、无人扶持不想种的窘境。
二、优良品种缺乏。荆半夏种质资源较为丰富,但未能形成兼顾品质、产量、抗逆性等多个优良性状的品种出现,有些品系的病虫害问题严重影响产量;同时,荆半夏繁殖系数低,无法得到有效种源,卖了商品没种子,留了种子没商品;再加上自然粗放的种植模式导致种源退化减产等等。从而制约了荆半夏推广种植的积极性,育种的科技力量在生产中未能显现出来。
三、炮制技术缺陷。半夏的炮制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其刺激性成分和辛辣味的成分不清。通过炮制使之降低或消除的技术仍有缺陷,从而影响了其更广的使用范围,潜在用途开发受到限制。
四、产业链条缺损。荆半夏的加工和开发滞后,没有形成产业链,也没有规范化的加工厂,基本上还处于由一家一户的药农自己加工药材的局面,现代化规范化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还没有建立,在构成中药材产业链的产品栽培生产、产品商业流通、产品合理应用等三个方面断裂现象比较较严重,各个方面也是零星的、不完整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显然不能够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
五、品牌意识缺失。荆半夏盛名,虽然历史悠久,但近年来却只能让位于其它产区的半夏,实为憾事,这与品牌意识缺失、品牌宣传不够有直接关联。多年前有人以外地半夏充作荆半夏销售的事件更是直接损害了荆半夏良好声誉。
荆半夏产业发展需“五补”
荆半夏作为云梦古泽的优质地道药材,商品生产基础雄厚,产业链构建已有一定积累,在国内半夏供给短缺及潜在需求正在逐步上升的大前提下,今后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如何充分挖掘这座宝藏,推动我省由中药资源大省向中药强省转变、真正实现我省中药产业现代化,笔者认为:
一、创新组织模式,建立从上至下分别建立荆半夏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组织。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使协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公司,由协会与公司签订产销合同后分解给农户,同时由协会与技术研究单位联系,取得技术支撑,向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明确参与各方的权、责、利,让整个产业链条真正联动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为农户收集市场行情,拓展产品销售市场,保障农户种植利益,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消除荆半夏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二、依托技术单位推行荆半夏GAP ,促进其产量、品质提升。建立荆半夏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圃, 形成优质种苗培育供应体系,保证其物种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配套建设专业实验室,荆半夏害物综合治理,进行扩大繁殖和示范性生产;建设示范基地,完成荆半夏配套加工及仓储设施建设,适时开展荆半夏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和集体商标的申请,重铸湖北“荆半夏”品牌。
三、与大型中药制药、流通企业以及全国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建立战略性合作,带动荆半夏产业的健康发展。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与省内外的大中型中药制药、流通企业,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与已建立初步合作关系的企业,要继续深化合作,进一步挖掘和拓宽荆半夏市场。
四、建立荆半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专业适用人才。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科研资源,着力开展荆半夏产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荆半夏地域及资源多样性研究;荆半夏繁殖生物学特性研究;荆半夏质量、产量形成机制;荆半夏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研究;荆半夏二次开发等研究工作,使这一特色的道地药材品种获得更大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荆半夏种植、研发、制药、营销专业人才。
五、政府应起到引导作用,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这一特色药材品种做大做强。加快制定我省专门的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将荆半夏放在湖北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好示范推广,突出特色,形成产业集群,培育优质名牌,提高荆半夏现代化产业规模效益。政府可尝试建立引导机制,出台优惠政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可控、实现多盈”的原则,吸引国内外风投基金进入到荆半夏产业链条中来,实现资本与人才的聚集,支持荆半夏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