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叫春”为何如此悲壮?
熊传东
2011年兔年春节联欢晚会“叫春”为何如此之悲壮?为什么要让亿万观众在“以泪洗面”中度过除夕之夜?为何将2011年的春天形容和刻画的如此之悲伤?
一曲《春天里》将亿万观众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观众本来渴望感受春天的浪漫与快乐,多想回到春天的明媚与温暖。然而,那歌词却偏偏要让我们悲伤和流泪:“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还记得那些寂寞的春天……我的眼泪忍不住的流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笔者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大过年的,非要“以泪动人”,让我们一起在大年三十陪着一起流泪,到头来,还要被春天埋掉。我承认,这是一首非常好的摇滚歌曲,可不适合在大年三十演唱,不是不吉利,而是觉得不妥当。
殊不知,紧接着的一曲《因为有你》又将美丽的春天再次掩埋:“大地在颤抖,噩梦突然袭来,家园变成废墟,春天瞬间被掩埋……”好似这台春晚偏要让13亿人民“以泪洗面”过大年不可,2011年的春节,我们怎么感到如此之不快!如此之沉重!如此之悲伤!让我们如此觉得春天好象离我们越来越远去,好象2011年没有春天似的,这的确是一首非常鼓舞灾后重建的赞歌,但不适宜在春晚亮相,不是不鼓动人心,而是太煽人眼泪了。
俗话说,春天又称春季,冰雪融化、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农民指望着秋后的喜悦,所以懂得“一年之际在于春”的道理;医生希望自己的双手能够治病救人,故而把起死回生称之为“妙手回春”。李白“阳春召我饶烟景”将芳春形容得如此之美,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将春天刻画得如此绝妙,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将春的静与美画龙点睛,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蓝”将春与水联想得如此之美,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形象地将春比喻成剪刀;描写春天的成语将春天书写得分外之艳:春光明媚、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暖花开、春回大地、春色撩人、春色满园、春意盎然;有关春天的歌曲曾走红几代歌迷:董文华的《春天的故事》让我们感受了改革开放的幸福、任贤齐的《春天花会开》给予了我们许多的浪漫,黄格选的《春水流》总让我们感觉春天就在我们身边,李谷一的《春天》真实地再现了春天的回忆,望安的《春天在哪里》几度让我们回到儿时的记忆,唱出了儿时的童心与爱……春天来得快,去得也早。但只要你能迈开脚步,不停留在原处,就会感受和发现春天在延续……春天以风轻气新的方式抚摸着我们,在我们心里萌生出柔和而明媚的春意。所以春天不应该是悲壮的,更不应该是悲伤的。请珍惜我们人生的春天,将幸福与春天融为一体,涌动出爱与情、情与火、火与爱的“2011年幸福春情”。
应该说,2010年,江西省宜春市敢于打着“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的广告词作为其城市宣传口号,以期推介和宣传宜春市,可见对春的渴望、对春的崇拜与对春的追求,虽一度遭受百般议论,我倒认为,这不仅是借春做春梦,更是借春为由打造宜春市新城市品牌战略。其实,除宜春市之外,有资格“叫春”的大小城市还不少:长春、蕲春、永春、伊春、恒春、寿春、万春、阳春、珲春、绿春……至少宜春市“叫春”是大胆的、快乐的、幸福的。与春晚悲壮“叫春”致胜一技,与春晚悲伤“叫春”更多欢乐。
诚然,每年春晚过后,总会或多或少有些争议与非议,大凡有说好的,自然也有批评之声。自1982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以来,2011年兔年春晚陪伴亿万观众走过了第28个除夕夜,春晚这一席“满汉全席”的中国年夜盛宴,作为奉献给华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表达人们新春喜庆的一种文化大餐,已被国人、港澳台同胞和全世界华人所喜爱。春晚是一台超一流的国家级垄断性最大电视台的综合娱乐节目,观众对其爱恨交加,其关注、喜爱、习惯、审美、疲劳、失落,个中情感五味杂陈。
可以说,春晚是亿万观众永远值得观看的一盘娱乐大餐,虽然有不足,但刻意的指责也大可不必。娱乐,就是娱乐。她能让大家在繁忙了一年的春节里能开心一笑就足矣。春晚,让13亿人都满意,做到年年出新、年年出彩,不是件容易事。但希望春晚组委会从历年春晚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虚心倾听观众批评和建议,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让除夕夜的这顿“文化大餐”更加丰盛、精彩、可口,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观众更满意。有道是“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总之一句话,付出了,努力了,就行。央视、春晚:请记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春晚,来年“叫春”别再悲壮、别再悲伤!
春晚,来年“叫春”大胆点叫、大方点叫!
来源: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