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进入万亿元俱乐部,七大支柱产业销售过千亿,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歌猛进,刚刚过去的5年,荆楚经济化危为机,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完美蜕变。
阵痛之后,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
七条巨龙腾空而起
50秒,一辆东风本田汽车下线!2010年,东风公司汽车售出了261万辆,居全国第二。
龙头舞,龙身动。“十堰-襄阳-随州汽车走廊”里,零部件企业开足马力,日夜兼程向东风公司输送原材料。2006年,我省汽车产业率先交出千亿元“成绩单”,2010年,这一数字增了两倍。“形势的发展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东风公司董事长徐平难掩兴奋,他把2015年的销售目标由“360万辆”调整成“500万辆”。
但徐平没有忘记,风光背后难掩的苦痛。
调整重组是国企发展的不二法门。东风总部迁至武汉迎来了机遇,而十堰“汽车城”却一度失落、茫然。艰难探索中,十堰东风找到了中重型车的市场定位。去年5月,8万辆重型车项目在十堰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领先的重型车标杆工厂。“打造工业千亿元产业,核心在于用增量调整存量,在壮大规模的过程中实现结构优化、多点支撑,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省委书记李鸿忠一语中的。
随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2007年,我省钢铁、石化接连跨入千亿元行列;2008年,电子信息、食品紧随其后站上千亿元台阶;2010年,纺织和装备制造为千亿产业再添生力军。
振兴“武”字头企业,是盘活工业“存量”的重要举措。经过重构式改革,过去“大而全”的“武”字头企业,变得“精而强”。武重集团的数控机床,打入英、俄、加、印等多个海外市场;武锅集团与阿尔斯通合资,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锅炉制造基地之一;长动与西门子合资,组建亚洲最大的汽轮机制造基地。
在武汉东湖高新开发区,富士康、飞利浦等纷纷入驻,一个以电子消费品为主,年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日益成型;中部唯一的半导体芯片生产企业武汉新芯与中芯国际、美国EDS相继落户,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方阵正逐渐成为新的经济支柱。
从产业链的源头到制造业高端,七条巨龙腾空而起,“千亿产业集群”初步显现。
新兴产业弯道超越
银行收到客户的支票信息后,需要手工录入票面信息,费时费力,为什么不能在ATM机上自动识别读取呢?街头摄像头录下的成千上万条车辆影像中,如何通过几个特征快速找到嫌疑车辆?
这都需要新一代的图像识别。在光谷留学生创业园里,留美归来博士陈友斌带领一群年轻人,注册了一家“微模式”公司,从事这个空白领域的软件开发。2009年8月成立至今,公司还处于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阶段,尚未盈利,陈博士的资金链一度出现困难。东湖高新开发区得知企业的难处,多次上门服务。去年底,在省委组织部的推荐下,陈友斌入选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一次性得到创业扶持资金100万元。“新型工业化浪潮中,只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才能后来居上。”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说:后危机时代,依赖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2010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揽子优惠政策。
事实上,七大新兴产业中,我省样样都有“拳头”产品。
湖北光纤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国际占有率达12%;武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取向和无取向硅钢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武汉理工大学在新型建筑材料开发方面居全国领先水平,高分子防水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等已形成产业规模。
东风旅行车公司自主研发的纯电动客车“东风天翼”,目前已开发至第三代样车;我省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居全国前列;一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项目相继开工,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我省已具备风电整机组装、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规模化生产、能源林大面积推广种植能力。
后发,所以看得更远;后发,所以有条件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后发,所以弯道超越。2010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华丽转身
2010年7月,渣打银行入驻武汉市江汉区,打造中国中部分行。由于写字楼“断货”,渣打银行只好暂时挤在一栋陈旧的20多层的大厦里。他们向江汉区政府提出,希望有朝一日能搬进更高档的写字楼。
区内写字楼身价陡增,缘于江汉区正在申报“国家首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消息一出,应者云集,国际房地产顾问“五大行”之一戴德梁行来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勤公司来了,很多重要金融、商务、物流、商贸企业纷纷找到江汉区有关部门,要求参与。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有别于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2007年9月,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准入门槛、税收、价格、用地等方面给出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年后,23个现代服务业示范园区在荆楚大地涌现。在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定位于医药和健康产品贸易园区;在潜江,曹禺文化产业园区将逐步发展戏剧、影视、动漫产业;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与湖北电子口岸、公路二类口岸、武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航空物流港形成“大通关”格局。“有形之手”强力推进,“无形之手”自觉跟进。武汉金融港在光谷建成,吸引了数十家金融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入驻;外地资本瞄准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襄阳、荆州“三国”文化开发如火如荼,武当旅游品牌享誉全球;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突破瓶颈,省市广电集团合并重组,上市之路更加明晰。
省发改委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已形成服务业集聚区126个。受其拉动,2010年上半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达34.9%,大大超过第二产业增速。
连续5年,年均增长13%以上,“十一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划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优美曲线。
来源:湖北日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2-22 16:52:0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