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67阅读
  • 2回复

北纬30° 荆楚英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ky
 

发帖
3454
铜币
23247
威望
179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06
1.黄武元年铜罐,鄂州博物馆藏。
2.虎钮錞于,恩施州博物馆藏。
离线sky

发帖
3454
铜币
23247
威望
179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7-06
3.盏,宜昌市博物馆藏。
4.郧县人一号头骨化石,湖北博物馆藏。
离线sky

发帖
3454
铜币
23247
威望
179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7-06
5.黄釉陶楼,襄阳市博物馆藏。

现在网消息 长江流域位于北纬25°-35°之间。地处华中的湖北,正好跨过长江流域的中轴线——北纬30°。
北纬30°,是欧亚非旧大陆古代文明带的中轴线。埃及古都孟菲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号为“伸之门”的巴比伦,波斯帝国鼎盛时期的都城苏萨,南亚古城哈拉巴,古代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巴文化的中心涪陵,楚文化的中心,吴文化的中心苏州,越文化的中心绍兴等,无一不在北纬30°线边缘。
或许是天造地设的安排,湖北省在这条纬线上跨了约8个经度,可谓造化的骄子。
在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中,湖北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遥远记忆中的“禹征三苗”,三国时期的荆州印象,宋初“先南后北”的统一大业,以及近现代的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都鲜活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与博物馆展柜当中。
然而,历史巨作仅籍于文字,远不及出土文物来得直观。
如今,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厅,来自17家博物馆的近300件荆楚文物首次“相聚”武汉,从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迄止明清,尽显湖北芊绵多姿的地域特色,可谓一补遗憾。
漫步在一件件文物间,寻找一段历史,一份记忆。

荆州:旧石器时代古人就在此活动
湖北有“文化聚宝盆”之美誉。考古学家发现,早在100万年前以前,湖北这片土地上,已经有人类活动。追溯到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更是古代先民的聚居地。
一进湖北省博物馆展厅,两件当属国宝的人类头盖骨化石——郧县1号、2号头骨跃然眼前。头骨虽轮廓已有些斑驳,但保留了头盖骨,还有大部分的除下颌以外的面部骨骼,仔细端倪,郧县人眼神依然“有神”。
一件是省内首次发现的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一件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人类化石头骨,经过百万年的演变,骨头早已变成了化石。考古专家说,化石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一旦发生剥蚀、风化,就很难再进行修补。
正因如此,头骨实在珍贵,专家们只得尽可能保护好。除在2007年在省博“露脸”外,一直到此次联展,头骨从未现过“真身”,世人也只能通过图片一睹远古风采。“当时的动物伴生群多以幼年和老年个体为主,这说明郧县人生产力水平低下,捕猎的能力还很差。”
从湖北各地陆续发现遗存可见,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枝城九道沟、丹江口石鼓山、房县樟脑洞遗址,都发现了石制品、动物化石,还有打制石器最常见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盘状器。
而最重要的莫过于荆州市郊鸡公山遗址,发现的两期文化堆积,一期距今5万年,一期距今约2万年。考古专家清理出古人居住活动面,发现了5个由砾石围成的圆形石圈和脚窝痕迹。这是我国至今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上的活动遗址。
时间的转轮缓缓前推。最迟推至8000年前左右,湖北已进入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自成序列。
宜昌长江西陵峡内外的十多处城背溪文化遗址,大量稻壳、稻谷夹杂在陶片中,世人惊呼,原来此时古人已学会人工栽培水稻。
大溪文化,是鄂西地区继城背溪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起初考古专家以为它只是峡区一种原始文化,但后来考古专家发现,大溪文化的手工生产较之以前,明显“先进”很多。磨制粗糙的石器,变得制作精美,甚至在宜昌中堡岛和枝江红花套遗址中,还发现有制作石器的作坊,制作已经分工。晚期所制陶器圆正而精美轻巧,以薄胎彩陶最为突出。
屈家岭文化距今5000-4600年,此时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尤其是在大溪文化薄胎彩陶基础上,古人发展薄胎晕染彩陶,极具地方特色。
石家河文化是铜石并用的时代文化,距今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遗址内,除了小型精致的玉件而备受关注外,还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种种迹象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考古专家在三峡地区,发现了早期的“巴文化”
在省博物馆,展示了一批恩施州博物馆送展的巴人文化遗迹:1978年巴东县野三河出土的虎钮錞于,1998年水布垭鄢家坪出土的骨饰、骨角。
周武王伐纣,汉高祖刘邦统一华夏,均倚仗勇武剽悍的巴人为先锋;秦始皇先灭巴蜀,后伐中原,也为得到巴之劲卒……巴人或巴族是我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族群。据专家学者考证,“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
巴族是如何形成的?巴人是三峡土著居民,还是外来居民?虽然巴文化与楚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但巴人与楚人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特质的传播脉络一直延续。至今,鄂西独特地域的巴文化依旧留下神秘色彩。
多年来,考古专家在川东、鄂西毗邻的三峡地区,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民族民俗文化遗存,如川东的涪陵小田溪、陈家坝子、巫山大昌坝、双堰塘等,不少学者认为,这支具有独立地方特点的物质文化,就是早期的巴文化。
对早期巴文化遗物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早期巴人的生产、生活习俗——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以捕鱼、打猎、种植水稻为主要生活来源,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居住在水边也就成巴人居住的重要特点。为了使建筑防潮,他们建造出特殊的房屋吊脚楼(或称子栏式建筑)。在中堡岛,考古工作者在发现沟槽的同时,还清理出长方形或方形的吊脚楼式居住遗迹。居住方式与中原相比,风格特殊,但极具地方特色。专家推测,古代巴国的城市完全可能就是由这样的“干栏式”木楼构成的庞大建筑群,他们无需修筑坚固的城墙,周边险峻的峡谷和山地就已使他们城镇固若金汤。
巴人所处之地,交通位置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戈、矛、剑、钺等兵器在巴蜀地区普遍流行。但值得关注的是,巴人墓葬中,乐器数量非常多,是仅次于兵器的遗物,仿佛古时巴歌中唱出的情景,仍见于峡江两岸,亦说明巴人是爱好音乐歌舞的民族。
古史记载:楚人宋玉与楚王有这样一段关于竹枝词的对话:“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可见当时的巴地歌舞对楚人的影响。
巴人乐器,早期被巴人武士用于作战
在涪陵城边的小田溪,谁也无法想象它当年的繁荣。出土的巴文化精品使我们对史籍中的巴王都城的存在深信不疑。从这里出土的器物以乐器为主。有钟、钲、錞于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组14枚制的编钟。乐器在古时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很显然,乐器的主人应归巴国君侯。14枚制的编钟在出土武器中十分罕见,与楚式编钟相比,它们在形制和纹饰上风格各异。
在制作工艺上,巴人编钟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音乐家证实每件单钟可测出双音,具七声音阶。14件编钟尺寸依次递减,从通高21厘米到8.6厘米,精确度极高。音乐考古学家已把它作为古典音乐的独立类型来研究。
另一种造型奇特的巴人乐器,它们在战斗中被巴人武士用于作战。錞于是巴人最典型的乐器,至今只见于巴蜀地域。巴人在战斗时,敲击錞于肩部发声,錞于声大如雷,清响良久。作为巴人特有的青铜器,錞于一直未传到楚地和中原,作为技艺高超的青铜制品,錞于无疑是巴人崇虎的精神外化。
如同恩施州送展的这尊虎钮錞于,錞于上的白虎造型有的极具现代艺术风格,繁者造型写实性强,虎的耳目清晰,张口露齿,能清楚地数出虎牙。编钟与錞于的形制,都在汉唐之际消失。
巴人曾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多次建都,大量的青铜制品和陶制品令我们惊叹。如:1994年在云阳试掘的,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一处最大巴人墓葬群里,就有典型的巴蜀式青铜兵器铜矛、铜剑等;宜昌前坪出土有战国柳叶形铜矛,饰手心绞,此墓还出土有一款刺,上有“枳”字。“枳”即汉代巴郡积县(今涪陵)。
除了墓葬出土有巴人遗物外,散藏在民间的巴人遗物亦不少,它们分别藏于三峡及其周围的一些地、县(市)博物馆(或文管所)。一个曾经光彩四射的“王国”,如今却已找不到一座完整的巴人遗城。
楚文化对古代文明影响甚大,远及南越
中国古代文化之中,“楚文化”理所当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古代文明产生过极大影响,功劳不可估量。
透过展柜,一套存世的良金全系列楚货币良金一铢、良金二铢、良金四铢,1986年出土于横车镇杨湾,其中的良金二铢仅此一枚,为孤品。还有刻有失传“鲁诗”的精美铜镜、国内仅存的商代铜鼓——兽面纹铜鼓,见证秦楚友谊秦王卑命钟、楚天第一玉剑——玉柄铁剑等珍贵文物。
遥想当年楚国繁荣盛况: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五霸”、“七雄”之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社会经济较为发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战国早期,楚悼王鉴于中原各国变法图强,启用弃魏投楚的法家人物吴起主持变法。随后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吞并了陈、蔡两国,并击退了三晋对楚的威胁,又向西出兵讨伐秦国,天下诸侯都开始为楚国的强大而担心。直到楚怀王即位后,任用屈原等人,彰明法度,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颇有一番振兴之象。至战国后期,所谓“楚”的地域概念,已不是江汉一带,而已在江淮之间了。
一套“良金四铢”铜钱牌,目前只有18块。几年前,钱币学界认定这是战国中晚期楚铸币。钱币一律呈长方形板状,面、背四周边缘均有郭,两面饰有勾连形卷云纹,正面中央有两道同心圆圈,两道圆圈内有文四字。蕲春博物馆专家说,每块铜牌的重量不同,之间有互相计算方法,据其重量,三者也应是“母子”关系。也就是说,“四铢”是“二铢”的两倍,是“一铢”的四倍。
楚国盛产青铜、黄金和白银,有着先进发达的冶炼铸造技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体系;同时又是大量使用黄金称量货币的地区,楚金版上多钤有文字印面,交易时可分割使用;这种铜钱牌从文字和重量上分析,是非常珍贵的一种高额货币。
近年来,湖北东南部的大冶、阳新、蕲春等地曾陆续出土了“见金”系列铜钱牌,并同时出土了作为断代器物的战国青铜器和蚁鼻钱,从而证明了这种铜钱牌是战国时楚国之物。目前由于这种“见金”系列铜钱牌传世和出土数量有限,十分珍稀。
楚人在书法艺术上首创鸟书。楚先民视凤为图腾,对凤怀有特殊情感,楚字扭曲波折,为“虫篆”的雏形。春秋末,在篆书的基础上,附加鸟形装饰,使文字艺术化,此即所谓“鸟篆”的起源。
值得称道的是,隶书也由楚人首创。楚字字体流利,或简或繁,比较随便,其字体结构、波势挑法,已具有“古隶”的特点,后来秦隶、汉隶,正是在楚字与其他地区文字的基础上吸收发展而成的。
中国是世界最早养蚕缫丝、纺织丝织品的国家,曾以“丝国”闻名于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丝织和刺绣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楚国丝织刺绣品种类繁多纹样精美,色彩鲜艳,构图浪漫,纹样图案以珍禽异兽为主,龙凤形象最为丰富,姿态优美舒展,气势恢宏,极具神秘意味。
目前,发现的西汉纺织品多出土于楚地(长沙和荆州),种类众多,主要有绢、纱、锦、罗、绮、縧和刺绣等。其中刺绣以锁绣为主,间以平绣。花纹色彩艳丽、构图浪漫,形成了独特风格,其主题是各种凤鸟、龙和花卉,构图讲求对称。动物形象大都作了变形处理,有几个动物相交叉或两三个动物合体等等。这些绣品纹样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和习俗。
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就连远在帝国边陲的南越国,也深受楚文化影响。广州的别名“楚庭”,还有流传甚广的“五羊衔穀,萃于楚庭”的美丽传说,都表明岭南越族和楚人来往甚密,渊源已久。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