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034阅读
  • 2回复

“武汉造”助力载人潜水器“蛟龙”首破5000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7-27

  昨晨6时12分,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至5057米,首次突破5000米级海底潜水深度,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此次中国人创造的人类探索海洋奇迹中,打上了“武汉人”的烙印。
  据介绍,载人深海潜水器研制和试验总体由两个总设计师系统组成,分别为潜水器本体系统和水面支持系统。载人深海潜水器布放回收,将“蛟龙号”送下水、接出水的这一系统正是“武汉造”——位于武汉的中船重工701研究所承担研制,总设计师吴崇健亦是武汉人。
  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荆楚大地走出航天英雄聂海胜。“蛟龙号”深海探秘,首席潜航员叶聪也是武汉黄陂人。这个不满32岁的小伙子,不仅是我国最年轻的载人深海潜水器主任设计师,全程参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还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驾驶员,参与了1000米、3000米、4000米和5000米级海试,见证了“蛟龙入海”的全过程。
  引领潜龙入海 护航蛟龙出水
  江城智慧弄潮太平洋

图为:“向阳红09”船正在布放“蛟龙号”入海。

  湖北日报讯 2002年,我国开始研制第一艘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深海潜水器。该项目是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位于武汉的中船重工701研究所负责该工程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制。
  昨日,“蛟龙号”成功下潜到5057米水深,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蛟龙号”挑战了中国深度,明年将向7000米下潜深度发起冲击,殊不知,整个海试过程也烙上了“武汉创造”印记。
  当家设备“武汉造”
  中国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中,水面支持系统由位于武汉的中船重工701研究所承担。简单的说,其任务就是将“蛟龙号”放到海里,再从海里捞回来。
  据介绍,载人深海潜水器研制和试验极为复杂,它由两个总设计师系统组成,分别为潜水器本体系统和水面支持系统。如何确保海试中“收发自如”,“向阳红09”母船上“武汉制造”的当家设备起到了功勋作用。目前,国际通用的水面布放回收是在3级海况下完成,701研究所设计的该套系统可适应5级海况。
  相比较潜水器布放,回收更为困难。“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新宇简单概括了回收过程:“水手用拖钩挂住‘蛟龙号’,将它拖至母船身边,然后通过A形架主吊缆提升,启动导接系统固定住‘蛟龙号’,再通过A形架摆回到母船上方,安全放置操作平台。”
  有人开玩笑说,收放潜水器很简单,就像是开吊车。其实不然,潜水器浮上海面后,在海浪冲击下,上下颠簸高度几乎有两层楼高,吊上半空后,由于风压、母船摇摆以及牵引力的影响,潜水器摆荡幅度更加惊险,并会发生旋转。“载人深海潜水器布放回收,相当于‘嫦娥1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和收回,直接关系到潜水器和潜水器内部潜航员和设备的安全。”总设计师吴崇健说:“布放和回收潜水器风险大,国内外均有潜水器在收放过程中落水沉没的案例。出水瞬间的加速度,甚至会把潜水器里的潜航员‘拍昏’。整个过程必须丝丝入扣,过程如同大片一样惊险刺激。”
  刚刚接手该项科研项目时,由于相关技术完全是国内空白,张新宇和另一名副总设计师余建勋感觉“两眼一抹黑”,手头仅有的资料是几张国外试验时的照片。设计A形架时,701研究所打算寻求国际合作,但接触的两家美国和挪威的公司明确表示:做不了。最终,701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武汉基地设计并制造出水面布放回收系统的四大当家设备,A形架、光学电缆绞车、可移动轨道车、维护台车。
  首艘载人潜水器也是汉产
  “鱼鹰1号”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水下作业型潜水器,被誉为“蛟龙号”的前身。该潜水器由701研究所上世纪80年代设计建造。
  当时,军方在昆明扶仙湖进行鱼雷试验,一枚鱼雷价值几百万元,发射后如何探测并打捞沉雷,减少鱼雷沉没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1983年6月,701研究所开始设计“鱼鹰1号”,1985年8月开工建造,1988年交付使用。据介绍,该产品仅用5年时间就一次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载人水下作业型潜水器的空白。
  1990年,沉雷探测与打捞潜水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7-27
  武汉小伙叶聪深海驭“蛟龙”

  图为:6月,在开赴太平洋开展5000米级海试前,叶聪(右二)和他的团队成员在“蛟龙号”前合影。
  昨晨,一个中国年轻人驾驶着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首次成功突破5000米深度大关,深潜至5057米海域。这个人,就是叶聪,地道武汉黄陂伢。
  欢声不断、笑脸连连,昨日下午3时,黄陂前川叶聪的家里,叶聪的父亲叶大群正在招呼赶来祝贺的街坊邻里们。“因为时差原因和条件限制,儿子今天还没有给家里发邮件报平安。”叶大群告诉记者,他通过看电视和上网看新闻,知道儿子已经安全出舱了。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叶聪每次出任务前习惯性给家里发电子邮件。25日中午12时,叶聪在驾驶“蛟龙号”开展5000米海底深潜前,给父亲发来电子邮件,告之家人“蛟龙号”将于北京时间7月26号凌晨的1点30分进行第二次下潜的试验,嘱咐父母不要深夜起来看电视,别太担心儿子安全。他下潜回到甲板后会第一时间给家里发电子邮件。
  儿行千里母担忧,何况还是在5000米的海底潜水。昨日凌晨1点,叶大群夫妇就守在电视前收看直播,得知因潜水海域风浪太大,潜水任务可能被取消后,他们于2点多时睡觉。凌晨6点多,叶聪的舅舅得知“蛟龙号”深潜海试成功后,立即打电话通知叶大群。老两口赶紧起床打开电视收看直播。
  叶大群介绍,叶聪1979年11月出生,1997年从黄陂一中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毕业后到江苏无锡的702所工作。他是我国最年轻的载人深海潜水器主任设计师,全程参与了“十五”863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曾参加中美首次联合深潜活动,完成了两次2200米深度的下潜任务,并驾驶“蛟龙号”先后完成1000米、3759米、4027米和5057米的深海潜水,被誉为“中国最牛潜航员”。
  4年,炼成潜航员
  湖北日报讯 潜航员选拔过程比较严格,如身体不能有异味,以免在狭小的空间里影响同伴;不能有心脏病、传染病、幽闭恐惧症等;一般体重不超过80公斤,身高最好不超过1.75米;还要具备一定的精细操作能力。选拔中会有幽闭空间的考验和对精细操作的测试。
  从训练到独立完成深海航行,一名潜航员的“出炉”需要大约4年的时间。受训的潜航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心理、生理和专业知识培训。内容非常多,包括深潜器的检修、维护和驾驶,水面支持设备的使用,身体和心理的训练和监测等。
  相对于体能方面的考验,面对深海未知、漆黑的环境,心理素质的考验更为严峻。“蛟龙号”潜水器载人舱直径只有2.1米,在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里,经常要原地不动的坐八九个小时,而且还要面对深海一片漆黑的环境,不适应的话很可能出现“幽闭症”,因此产生恐惧、呼吸加快等各种症状。“蛟龙号”正处于试验阶段,每一次下潜都可能出现问题,在高压、高强度、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于潜航员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作为一般的搭乘人员,对身体和心理的要求比潜航员低得多。叶聪介绍,个人通过身体检查后,只需进行3个小时的培训,就能够搭乘潜水器直达深海。目前深潜的费用不低,随着深潜技术的广泛应用,未来更多人将有机会到达深海,从而了解和研究海洋。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离线admin

发帖
5220
铜币
34094
威望
325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7-27
  潜向海底时的奥秘


  图为:“蛟龙号”5000米载人深潜海试成功。(新华社发)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杨利伟的太空游,让中国人第一次与遥远的太空亲密接触,而在静静的深海底,那里呈现着怎样的世界?在充满着显而易见的各种危险,在数千米下黑暗而压力巨大的深海中,置身其中的人如何生存?
  3000米、4000米、5000米……“蛟龙号”在不断刷新“中国深度”的同时,为人们打开一扇探究深海奥秘之门。
  极限,84小时
  在大洋深处,舱内必须让氧气、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公开资料显示,“蛟龙号”中装配了生命支持系统和两套氧气供给系统,力求万无一失。去年下潜至3000多米时,潜航员叶聪曾表示与平常无异。
  84小时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所能提供的生命供养的极限时长。因此,潜航员一次下潜带进载人舱的物资,也要保障84小时的生命支持。
  吃饭,就像野炊一样
  潜航过程中的饮食非常宽松,就是普通的一顿饭,像野炊一样,并无特别之处。下潜人员可带巧克力、饼干、三明治甚至馒头等食品,这些食品一般都是高热量的,因为到了四五千米深度的时候,舱里面就会非常寒冷,下潜人员需要补充大量的热量来抵御寒冷。
  此外船舱还设有厨房,潜航员们也能在舱里吃上热乎的饭菜。如果这些都不合口味,可以提前告诉厨房的师傅们,开个小灶,得到深潜部门同意后可以带进舱内。
  一次,体验春夏秋冬
  叶聪介绍,初进载人舱,温度高达40℃,湿度也很大,感觉不太舒服。随着不断潜向深海,舱内温度降到10℃以下,一次下潜中即可感受春夏秋冬四季。
  为了防冻,潜航员会不断添衣服。衣服要求纯棉防静电材质并且无硬物装饰,连体和分体的款式都有。
  如厕,使用夜壶
  潜航员的大小便都是用夜壶和垃圾袋一类的东西处理。个人大小便要个人处理,等浮上水面,要自己到船舱中去刷夜壶。
  海底,并非五光十色
  阳光折射进海水,荡出斑斓的波纹,有彩色的小鱼游来游去……这是人们想象中深潜入海的景象。除潜水器自带的光源外,海底漆黑一片。
  叶聪说,海平面以下200米就是一片黑暗,在3000多米的深海时,只有零星的生物,偶尔能看到海葵和鱼。有的海区航行很长距离也没有发现生物,有的隔20多米就能看到鱼虾等生物。
  5000米海试的意义
  湖北日报讯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载人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金建才介绍,去年“蛟龙号”潜入3759米深海后,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后第五个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国。虽然前四国均已有可下潜6000甚至6500米的载人潜水器,但目前经常下潜的深度在5000米以内。5000米海试成功,意味着我国载人深潜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蛟龙号”拥有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7000米意味着潜水器可在占世界上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
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是天涯伦落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