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晨6时12分,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至5057米,首次突破5000米级海底潜水深度,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此次中国人创造的人类探索海洋奇迹中,打上了“武汉人”的烙印。
据介绍,载人深海潜水器研制和试验总体由两个总设计师系统组成,分别为潜水器本体系统和水面支持系统。载人深海潜水器布放回收,将“蛟龙号”送下水、接出水的这一系统正是“武汉造”——位于武汉的中船重工701研究所承担研制,总设计师吴崇健亦是武汉人。
神舟六号飞船遨游太空,荆楚大地走出航天英雄聂海胜。“蛟龙号”深海探秘,首席潜航员叶聪也是武汉黄陂人。这个不满32岁的小伙子,不仅是我国最年轻的载人深海潜水器主任设计师,全程参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还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驾驶员,参与了1000米、3000米、4000米和5000米级海试,见证了“蛟龙入海”的全过程。
引领潜龙入海 护航蛟龙出水 江城智慧弄潮太平洋图为:“向阳红09”船正在布放“蛟龙号”入海。
湖北日报讯 2002年,我国开始研制第一艘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深海潜水器。该项目是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位于武汉的中船重工701研究所负责该工程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制。
昨日,“蛟龙号”成功下潜到5057米水深,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蛟龙号”挑战了中国深度,明年将向7000米下潜深度发起冲击,殊不知,整个海试过程也烙上了“武汉创造”印记。
当家设备“武汉造”
中国载人深潜5000米级海试中,水面支持系统由位于武汉的中船重工701研究所承担。简单的说,其任务就是将“蛟龙号”放到海里,再从海里捞回来。
据介绍,载人深海潜水器研制和试验极为复杂,它由两个总设计师系统组成,分别为潜水器本体系统和水面支持系统。如何确保海试中“收发自如”,“向阳红09”母船上“武汉制造”的当家设备起到了功勋作用。目前,国际通用的水面布放回收是在3级海况下完成,701研究所设计的该套系统可适应5级海况。
相比较潜水器布放,回收更为困难。“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新宇简单概括了回收过程:“水手用拖钩挂住‘蛟龙号’,将它拖至母船身边,然后通过A形架主吊缆提升,启动导接系统固定住‘蛟龙号’,再通过A形架摆回到母船上方,安全放置操作平台。”
有人开玩笑说,收放潜水器很简单,就像是开吊车。其实不然,潜水器浮上海面后,在海浪冲击下,上下颠簸高度几乎有两层楼高,吊上半空后,由于风压、母船摇摆以及牵引力的影响,潜水器摆荡幅度更加惊险,并会发生旋转。“载人深海潜水器布放回收,相当于‘嫦娥1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和收回,直接关系到潜水器和潜水器内部潜航员和设备的安全。”总设计师吴崇健说:“布放和回收潜水器风险大,国内外均有潜水器在收放过程中落水沉没的案例。出水瞬间的加速度,甚至会把潜水器里的潜航员‘拍昏’。整个过程必须丝丝入扣,过程如同大片一样惊险刺激。”
刚刚接手该项科研项目时,由于相关技术完全是国内空白,张新宇和另一名副总设计师余建勋感觉“两眼一抹黑”,手头仅有的资料是几张国外试验时的照片。设计A形架时,701研究所打算寻求国际合作,但接触的两家美国和挪威的公司明确表示:做不了。最终,701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武汉基地设计并制造出水面布放回收系统的四大当家设备,A形架、光学电缆绞车、可移动轨道车、维护台车。
首艘载人潜水器也是汉产
“鱼鹰1号”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水下作业型潜水器,被誉为“蛟龙号”的前身。该潜水器由701研究所上世纪80年代设计建造。
当时,军方在昆明扶仙湖进行鱼雷试验,一枚鱼雷价值几百万元,发射后如何探测并打捞沉雷,减少鱼雷沉没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1983年6月,701研究所开始设计“鱼鹰1号”,1985年8月开工建造,1988年交付使用。据介绍,该产品仅用5年时间就一次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载人水下作业型潜水器的空白。
1990年,沉雷探测与打捞潜水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