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893阅读
  • 4回复

大肃反:红军名将许继慎惨死于张国焘马鞭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ycadmin
 

发帖
1995
铜币
22151
威望
5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4-01


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曾中生和徐向前只有率红十、十一、十二师主力五个兵团出发了,并一举攻下了英山。按计划,下一步便是越潜(山)太(湖),进军安庆。
英山城内,曾中生和徐向前展开地图,这两个同样都是出自黄埔军校的人,想再一次以他们独有的军事眼光,仔细研究一下攻打安庆这个计划实施的可行性。
英山,距安庆400多里地,中间全是白区,敌人布防两个多旅,一旦接上火,即使敌人不再增兵,对付起来都相当艰难。何况,敌人不可能孤军支撑。而红四军长途跋涉,毫无后方依托,再留下一个团守英山,实际出征的就不足五个兵团,任你再怎么英勇顽强,经得起磨砺,待一路打到安庆,还能剩下多大力量发得起足以震动南京的大反攻?
徐向前和曾中生面面相觑。一想到红四军进军安庆将会遭受到的惨重损失,曾中生抑制不住热血沸腾起来。他不是要和张国焘过不去,可红军的损失,就是党的损失,工农的损失,革命的损失。红军是鄂豫皖苏区得以存在壮大的保障,军长旷继勋已经为此被撤去了职务,付出了代价,他曾中生面对难题,又将如何处置?这一夜,曾中生彻夜无眠。
他是红四军政委,作为指挥员,他有指挥作战权。而同时,他更有责任保存军队实力,不去作无谓的冒险。过去,他不了解张国焘,但通过短短的接触,他发现要想说服张国焘,简直不可能,那么现在,该怎么办呢?然而,从英山指向蕲春、黄梅和广济,路途相对要短,只有240里地,最为有利的是,这一带基本都是老区,群众基础好,敌人的把守相对空虚,占住了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条线上,红军一样可以尽可能地把动静闹大,敌人不可能置之不理,必回师以对,那样的话,也在一定意义上援助了中央苏区。
曾中生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南下蕲、梅、广比出潜太占安庆有更多的优势,于是他干脆把心一横,以保实力为上。第二天,曾中生又征求了徐向前的意见,徐向前的态度是明朗而积极的,为什么放着生路不走,偏偏要去走死路?这也促使曾中生果断地下了决心:兵发蕲、黄、广!
临行之前,曾中生把红四军的去向报告了鄂豫皖中央分局,留十二师一个团由许继慎率领镇守英山。南下的效果显而易见,共歼敌七个团,俘敌5000多人,其中有敌旅长王光宗在里面。缴获枪支1200多支,还有大批的粮食。有黄金20多斤,白银1800多斤,大洋7万元。部队士气由此大振。曾中生还派部队帮助恢复了当地的党组织,打土豪,分田地,军民沉浸在一片欢腾和喜悦之中。
离线yycadmin

发帖
1995
铜币
22151
威望
5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4-01

张国焘却异常气愤,他感到曾中生这个人,将是他在鄂豫皖一个巨大的绊脚石。他立即派陈昌浩去替换曾中生的职务,让陈昌浩把部队带回新集来。
通过曾中生这件事,张国焘打定主意,必须改组这支军队,特别是部队领导层。要结合肃反,把声势搞大一点,借此提高他的威信,巩固他的领导地位。他把希望寄托在对曾中生的打击上,认为只有对曾中生打击得越狠,才越可能接近他的目的。
张国焘发动团以上干部,对曾中生进行批判,指出他公然抗拒中央分局,擅自改变作战路线的错误是极为严重的,证明他对六届四中全会带着很大的抵触情绪。可结果出乎张国焘的意料,大多数人反而认为曾中生的军事方针是正确的。不正是由于红军主力在蕲、梅、广的缴获,才改变了部队一天只喝两餐稀饭的状况,从而改善了根据地军民的处境吗?
张国焘看到众怒难犯,在他心里,反而更加坚定要改组军队领导层的想法。对曾中生,暂时只让他离开了领导岗位,没有采取更有力的整治手段。来日方长,他放了曾中生一马,事情却从许继慎身上打开了缺口。许继慎北伐时期是叶挺独立团的一名营长,在着名的汀泗桥战斗中,与敌苦战18个小时,终于扭转败局,为叶挺团带来“铁军”的称誉。后来,叶挺出任国民革命军十一军副军长兼二十四师师长,许继慎继任叶挺团团长,在国共两党以及社会上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就在红四军打下英山又掉头南下的当儿,许继慎奉命率领红十二师一个团留守英山。这时,有一个人来到留守司令部,自称是许继慎的旧友,说有人托他转交一封信。许继慎请进来人,一看,又是那个钟梅桥。这个钟梅桥几个月前到麻埠找过一次许继慎,说和许继慎是旧识。许继慎曾经名振一时,确实有许多相识,但这个钟梅桥,他却想不起来在哪里有过交往。这会儿,钟梅桥双手捧上一封信,许继慎一看落款,有些呆了,竟是曾扩情。曾扩情是蒋介石身边的人,许继慎立即警觉起来,问钟梅桥,你是干什么的?钟梅桥嘻嘻笑着,说,大家都是朋友,我敬你们的声名,在你们中间走走。许继慎勃然大怒,正色道,少来江湖上那一套,我与你素不相识,你却鬼鬼祟祟,两面穿梭,目的必然不可告人。来人,把这个钟梅桥给我绑了!
钟梅桥送来的原来是一封“劝降”信,信上说,蒋委员长很看重你的才华,非常欢迎你能为党国出力,若肯屈就,职位没有问题。你若还有什么要求和想法,可与钟梅桥直接面谈。蒋委员长已经有吩咐,我定照办就是……许继慎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十分气愤,当即命人连人带信,一起交到了军部。
离线yycadmin

发帖
1995
铜币
22151
威望
5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4-01

曾中生和徐向前很快审问了钟梅桥,两人看法一致,断定这封信是敌人的阴谋,故意使的离间计。部队回来后,他们便把这件事向鄂豫皖分局作了汇报。听到这些,张国焘眼睛陡地亮了,这不是“AB”团是什么?他才不像曾中生、徐向前想得那么简单,曾扩情为什么单单给他许继慎写信?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许继慎受到了严刑逼供,被打得遍体鳞伤,折磨得死去活来,又是坐老虎凳,又是灌辣椒水。但许继慎钢筋铁骨,说他根本不认识钟梅桥。张国焘又指使人对钟梅桥施以毒刑,钟梅桥受刑不过,终于编造出一套许继慎等人企图发动兵变投靠国民党的口供来。
张国焘亲自坐镇,组成了临时革命法庭,要对许继慎进行公开审判。张国焘来到鄂豫皖之始,曾有一段时间想拉拢许继慎,一起来对付曾中生和旷继勋,他没想到许继慎是个爱憎分明的人,看不惯张国焘阳奉阴违的那一套。加上张国焘在军事上瞎指挥,许继慎对张国焘的态度就明显冷淡,这令张国焘十分不快,从心底对他产生了嫉恨。
公审大会在百雀园外的河滩上召开,张琴秋看到,遭受了酷刑的许继慎被用担架抬上了会场。张国焘端坐在主席台上,俨然充当了审判官。他对许继慎进行严辞审问:许继慎,你勾结国民党特务,阴谋搞兵变,你没有想到会败露得如此之快吧?当着大家,必须老老实实交待你的罪行!
许继慎虚弱地躺在担架上,他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但他听张国焘这么一说,居然一挺身从担架上站了起来,双目喷火,怒视着张国焘,用尽力气一字一顿地说,张国焘,你到鄂豫皖来都干了些什么?大家都是看得见的。你撤了旷军长,逼走了曾中生,团以上干部被你抓的抓,杀的杀,什么“改组派”、“AB团”、“第三党”,你这是借肃反之名,行剪除异己之实,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想我许继慎,一生身经百战,对党、对革命、对红军的忠心,苍天可鉴,我不怕你嫁祸于我,但你祸害革命、祸害红军,是决不会有好下场的!
张国焘恼羞成怒,没有料到许继慎死到临头还这么刚硬,他命人将许继慎绑在一匹马的尾巴上,张国焘自己走上前来,挽起袖子,一鞭子下去,马拖着许继慎虚弱的身体,在乱石滚滚的河滩上狂奔起来。太残酷了,张琴秋用双手捂住了双眸……
大肃反的凶焰不断蔓延,先从军队的各级干部到战士,又从军队蔓延到地方,据《皖西革命史》上记载,“在被杀害的红军干部中,军级17人,师级35人,团级44人。”而据徐向前回忆录,“将近三个月的肃反……红四军4个师12个团的干部中,幸存者只有王树声、倪志亮,而团、营、连级干部,就换了三四遍。”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除两名炊事员外,从县委书记到一般干部全部被杀。霍邱县委全体干部被杀。赤南(即商南)县苏维埃政府48名干部被杀掉45名。英山苏维埃政府11人被杀掉10人。还有被牵连进去的区、乡干部群众。肃反也肃掉了徐向前的结发妻子程训宣,王树声的弟弟、弟媳、嫂子也都遇难。许多根本就不知道“改组派”、“第三党”为何物的忠诚共产 党员和革命群众无辜遇害,有的儿童团员被害时才只有十三四岁。
离线yycadmin

发帖
1995
铜币
22151
威望
509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04-01

张国焘的做法激起了群众的愤怒,有人贴出了公然写着“打倒张国焘,打倒保卫局!”“拥护红军,拥护苏维埃!”的标语,相反,张国焘却认为肃反是非常有必要的,鄂豫皖苏区一时节血雨腥风,张琴秋感到惶惑。
彭杨军政干校一批一批来不及培训的新面孔,出去以后就莫名其妙地消逝了,而培训的速度根本抵不上肃反的速度。张琴秋开始产生了怀疑,这样的肃反运动,究竟对革命有利还是有害?她简直难以置信:杀掉的难道全都是革命的异己?这些人大多土生土长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来历可以毫不费力上溯好几代,应该说,他们在自己乡亲们面前,没有任何秘密可言,那么,那些所谓的罪证,又何以能够成立呢?鄂豫皖不就是在他们手中诞生的吗?他们原来不都干得好好的吗?再说,那些无辜的妇女和孩子,他们的罪过又从何而来呢?
张琴秋几次向沈泽民提出自己的疑问,沈泽民开始还解释几句,嗣后,解释变成了搪塞,再后来,他干脆瞪着眼不吭声了,就让琴秋一个人嘟嘟不已。当琴秋含着泪摇着他的肩头反复询问时,他才说出一句:“革命,怎么能够不流血呢!”
离线ibfbt

发帖
4
铜币
4
威望
0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2-04-10
不错!不错!不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