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482阅读
  • 0回复

大别山麓满眼春——走马“鄂东粮仓”看春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qcip
 

发帖
3392
铜币
14462
威望
249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4-03

  春天的大别山麓,绿色已悄悄爬上枝头。
  1日,走马“鄂东粮仓”麻城、蕲春、黄梅,田野上油菜花黄,犁耙水响……
  麻城:一块田地,两样春光
  麻城铁门岗乡大庙岗村,村民徐春生手忙脚乱地操纵着刚买来的耕整机。第一次使用这玩意,他显得有些紧张。
  去年大旱,因无水下秧,徐春生将几亩水田改成了旱地。
  “遇到大旱,三级提水都不管用。现在好了,塘堰里都是满的。”徐春生笑着说。今春,看着村里塘堰修起来了,徐春生又把旱地改成了水田,计划种7亩早稻。前不久,他花了3000多元钱买了耕整机。
  “有水了,心里踏实。再说现在买农机,有补贴呢!”据老徐讲,仅他这个垸,今年就买了10台小型耕整机。
  乡党委书记胡广介绍,去年铁门岗乡9.3万亩耕地,有7.8万亩严重受旱。去冬今春,全乡投资3000多万元,整修和新建水塘2200多口,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从根本上改善了水源条件。
  “我们已落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5.8万亩,其中早稻面积6.1万亩,粮食总产有望再次突破1亿斤。”胡广说。
  蕲春:“带薪保姆”活跃田间地头
  正午,蕲春横车镇周桥村,村民袁春华与高级农艺师方锡文趟进秧田,俯身查看秧苗长势。
  “老袁,要赶快揭膜,通风炼苗呢,可别烧坏了嫩苗。”方锡文说。
  袁春华一探手,好家伙,温度的确有些高。指着50多亩地膜育秧田,方锡文解释道,连续晴了两天,气温开始升高,外面温度有27℃,里面的温度肯定在35℃以上,如稍微疏忽,造成烧秧就不得了。
  周桥村是袁隆平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也是农业部确定的“整镇整建制推进双季稻高产创建示范区”之一。
  袁春华说,过去每到春耕时节,家家户户都在抢着育秧苗,巴掌大的苗床在全村遍地开花。今年,县农业局派出技术指导小分队来到周桥村,指导村里采取集中连片地膜育秧模式,提高“成秧率”。每家每户只负责提供种子和撒播种子,整田、蓄水、看管由村里统一组织实施,温度检测、苗床打理、施肥灌水等环节则由方锡文这些“带薪保姆”负责。
  过去,周桥村农民种一季常规稻,亩产最多只有300公斤。今年在“带薪保姆”引导下,全面推广“Y两优2号”和“两优287”等早稻和再生稻,双季连作,一亩田的产量可以突破1300公斤。
  村支书袁盛权介绍,最近一段时间,横车镇董畈、许岗等村和刘河镇、赤东镇、彭思镇等地的村民都自发前来拜师学艺,镇镇村村都开始连片集中育秧。
  黄梅:“农机服务队”一线检修忙
  黄梅县濯港镇,文新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服务部电话成了地地道道的“热线”。
  服务部院内摆着10多台农机。县农机技术服务队队员蒋志杰一边检修,一边耐心地给机主传授心得。
  “原来遇到故障,就停摆了。今天听师傅讲一讲,以后遇到小故障就不怕了。”大河镇黄桥村农机手黄习平很高兴。
  今春,黄梅农机部门组织5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农机技术服务队,到全县各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站点和田间地头,集中开展农机检修、软盘集中育秧等技术服务活动。
  据蒋志杰介绍,服务队除帮助指导农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各类农机外,还下田示范水稻机械化育秧等新技术、新机具。
  目前,黄梅已培训农机手和农民2500多人次,维修、保养农机具2400多台套,向农民提供育秧软盘1万多个,完成早稻机械育秧360亩。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