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巨著《本草纲目》(1596年)“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也。”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典籍,有“天下第一药典”美称。在医药、植物、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草纲目》中对中药栽培方面的记载
中草药栽培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它是随着中医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我国古籍中有关中草药栽培的记载可追溯到2600年以前的《诗经》(公元前11~6世纪中叶)。西汉时期(公元前221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也有记载。此后,《千金方》(公元581~682年)、《齐民要术》(公元533~544年)、《隋书》、《橘录》(1178年)等典籍都有零星的记载。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前人医药成就进行了总结,对中草药的栽培也进行了总结。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及已有栽培的中草药有130余种,今摘录部分如下:
人参
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秋冬采者坚实,春秋采者虚软,非地产有虚实也。
延胡索
奚乃东北夷也。今二茅山西上龙洞种之。每年寒露后栽,立春后生苗,叶如竹叶样,三月长三寸高,根生如芋卵样,立夏掘起。
芍药
芍药生丘陵。今世多用人家种植者,乃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根分削,因利以为药。
荆芥
荆芥原是野生,今为世用,遂多栽莳。二月子生苗,炒食辛香。方茎细叶,似独帚叶而狭小,淡黄绿色。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房如紫苏房,内有细子如葶苈子状,黄赤色,连穗收采用之。
牛蒡子
牛蒡古人种子,以肥壤栽之。剪苗淘为蔬,取根煮曝为脯,云甚益人,今人亦罕食之。三月生苗,起茎高者三四尺。四月开花成丛,淡紫色。结实如枫球而小,萼上细刺百十攒簇之,一球有子数十颗。其根大者如臂,长者近尺,其色灰黯。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附子
冬至前,先将陆田耕五七遍,以猪粪粪之,然后布种,逐月耘耔,至次年八月后方成。时珍曰:每岁以上田熟耕作垄。取种子于龙安、龙州、齐归、木门、青堆、小坪诸处。十一月播种,春月生苗。其茎类野艾而泽,其叶类地麻而厚。其花紫瓣黄蕤,长苞而圆。七月采者,谓之早水,拳缩而小,盖未长成也。九月采者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