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着400万市民过早的市场,一个集纳了近200种早餐品种的市场,以每人每天6元过早计算,年市场规模近百亿元,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而与之相随相伴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市场竞争激烈,早餐摊点犹如“散兵游勇“,叫得出品牌的几乎没有。而吃上卫生、方便、优质、可口的早餐,成为市民对过早的最大期望。
武汉早餐经济如何插上腾飞的翅膀?本报对读者进行了调查,采访了一些经营多年的早餐网点、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业内专家。
武汉“过早”融入南北滋味 本土外来品种六四分天下 多天探访,记者随意走入一条早餐店聚集的巷子,都可发现这样的场景:
热干面与湖南米粉、桂林米粉等同台打擂,包子、油条、豆皮、煎饺等小摊点几乎成为每条巷子的“标配”。一条不足百米的小巷,容纳的过早品种就有大几十种。
“九省通衢的地位造就包容杂合的文化,使得武汉过早市场也是精芜兼蓄、变化多端。”武汉餐饮专家万杰民回忆称,在温饱还是问题的年代,能去蔡林记、老通城、四季美这样的汉味老字号去吃一顿早餐,总是能让饥饿的肠胃显得异常兴奋。
上世纪80年代初,市场全面开放,众多新兴餐馆纷纷开张,花样百出。万杰民说,人们的味觉接受着全国各地口味的冲击,人们不仅要吃饱,还要挑口味好的店子吃好。
不少在外过早的市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每天过早可以换着花样吃,一周七天完全不重样。即使是吃一碗普通的米粉,也可以今天吃细粉,明天吃宽粉,后天吃手工粉。
包容,带来的是口味多样化,也让早餐市场的厮杀尤为激烈。武汉市餐饮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的早餐品种近200种,本土与外来在品种上六四分天下。虽然热干面的“霸主地位”一直保持,但是外来品种对第二军团的争夺从未停止过。
规范经营迫在眉睫 “马路游击队”状况难如人意 武汉的早餐市场,有个有趣的现象,背街小巷里,只要有一两家早餐摊点聚集,慢慢就能带火一条街。武汉市餐饮协会会长刘国梁称,因投资门槛较低,加上武汉包容性强,一个炉子一只锅,有时连桌子、凳子不要就能开卖各种小吃,几乎没有叫得响的专业店或品牌店。
这些摊点的卫生状况让食客心里没底。
在连续数天的踏访中,记者发现,一些摊点干脆用化工涂料桶盛放米粉、面条等;食材边的蜂窝煤炉不时被捅一捅,腾起一阵灰;地面的污垢足有一厘米厚,穿塑料拖鞋的员工“经常提不起鞋”;至于锅碗消毒,都是烧一锅开水“烫一烫”。
武汉市工商局商广处处长王维利介绍,就以武汉人吃了几十年的热干面为例,现在满大街的热干面,能够叫得出品牌来的却不多。远的有蔡林记,近的有大汉口,仅此而已。
“许多不协调的行为侵蚀着汉味小吃这个大品牌。”王维利说,比如,工艺配方不统一,环境卫生恶劣,有害原料超标等。
如何让热干面这样的汉味小吃走出尴尬境地,王维利建议,在指定热干面省级地方标准基础上,加快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以及地理标志灯品牌保护。涪林榨菜的品牌发展之路值得武汉热干面借鉴,鼓励更多热干面经营者自创品牌,并扶持大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此外,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对于质量不达标的,能否以不合格产品论处,或者不允许擅自标称武汉热干面。
标准化破题还需努力 半数市民期待品质早餐店 采访中,记者随机走访了30位市民,其中20位称他们最希望过早的地方,是有卫生和品质保证的品牌餐饮网点。
符合大众需求、价位中等的早餐连锁店在武汉并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吃标准化问题难以解决。
其实,武汉一些精明的老板已经开始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镇民生甜食馆老板陈汉华的探索,开始于他经营早餐业的第九个年头。传统小吃因制作工艺过度依赖经验,标准化问题一直不了了之。而对各种武汉小吃制作工艺相当熟悉的陈汉华,形成了一套“陈氏”标准。
比如一锅豆皮做8份,其中糯米2.3斤,4个鸡蛋,嫩冬笋与猪后腿肉的比例为20∶13。比如粉面臊子的制作也由传统“估推”改为标准称量。过去,一盆牛肉配两瓢酱油。现在参数是,10斤牛肉,加6两酱油。
还有一些企业尝试将汉味小吃变成更方便的现做现吃,方便市民在家自己动手过早。
在武商量贩店、中百超市等等多家超市看到,这种火红包装的大汉口热干面占据显眼了位置。方便热干面口感与现做的热干面差别并不大。
大汉口技术人员介绍,经过千万次试验,最后采用一套微波干燥技术,使得半熟的热干面在5分种内得以干燥,还能保持10%的水份,非油炸热干面产品终于试制成功,“大汉口”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将碱性面做成非油炸风味方便面的企业。
延展汉味品牌外延 创新“过早套餐”抱团出击 “建议武汉鸭脖子、热干面、豆皮、排骨藕汤一起形成‘武汉过早套餐’”。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叶青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
叶青的想法是,将武汉热干面、豆皮、排骨汤、鸭脖子等特色独有的过早小吃放在一起,打上同样的商标,开设专门的连锁店,就好像肯德基、麦当劳、永和大王那样,让人们一看就想到武汉小吃。“操作也不会太困难,如今武汉鸭脖子全国都有门店,只要把其他小吃加入到这些店面中去,创立一个总品牌就行。”
周黑鸭副总郝立晓说,这一建议值得考虑,周黑鸭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延伸。
万杰民说,汉味小吃口味中性,不像川湘小吃个性鲜明,连锁之路更加艰难。不过,汉味小吃可以结合当地人的口味,进行一些改良创新,比如改变豆皮油大味重,让热干面更爽滑些,不那么干口等。要像湖南米粉、沙县小吃等外地小吃学习,成立同业公会,抱团出击,才能增强影响力。
开发盒装、礼品装汉味早点,提升档次,走超市,也是万杰民认为的汉味早点提档升级的市场之道。“热干面、面窝、豆皮等武汉早点都是干货,易于打包、运输,这也是汉味早点的优势之一。他建议应开展“汉味小吃工业化”课题研究,争取早日突破工艺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