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195阅读
  • 1回复

黄石进京汇报演出 展“大地情深”民风民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sunsky
 

发帖
3408
铜币
32529
威望
124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9-11
黄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京汇报演出
黄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进京汇报演出

  8月31日至10月22日,文化部在京举办“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系列活动,黄石市在京给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台极富鄂东南地方特色的“大地情深”主题演出。为大家展示了黄石的民风民俗、民歌民情,享誉华夏几千年的楚文化在北京的舞台上展现出了时尚风采。
  9月8日下午两点,黄石市在北京市什刹海剧场举办了一场专场演出,此次演出通过歌舞、戏曲、器乐、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打造一台高起点、高品位精品节目,彰显湖北文化大省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出黄石矿冶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展示鄂东南民风民俗的独特韵味、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魅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采茶戏和汉剧。
  阳新采茶戏选段《两个冤家亲起了嘴》和汉剧选段《贵妃醉洒》表现了地方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让首都观众领略到了楚地文化的精髓。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阳新采茶戏,至今已两三百多年的历史。 流行于阳新县富水以南地区及通山县东部一带,旧称其为“南河腔”(与富水以北流行的“北河腔”即东路花鼓戏相对而言)。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 在“花灯戏”发展为“采茶戏”的过程中,黄梅戏和汉剧的传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面给予阳新采茶戏很多影响,至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它已成为独具风格、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剧目多达一百多个,还涌现出如李盛满、徐世怀、陈新岩等名演员。
  汉剧是中国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旧名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后来又吸收了安徽传来的二黄。约有300多年历史。早期同徽剧经常相互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对湘剧、川剧、赣剧、桂剧、滇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民国元年( 1912 年),定名为汉剧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地汉剧团急剧减少,至今湖北省境内仅存两个专业汉剧院团,许多剧目和传统技艺正随着老艺人的谢世而失传,急需加以抢救和保护。
  本次演出很多作品都是原创,例如本土原创作品《西塞春潮》、《新龙船调》、《青铜魂》、《心中的伞》等歌曲和舞蹈。《新龙船调》是一首产生在大山深处,小河岸边的土家族民歌,经过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唱红了鄂西,唱响了湖北;舞蹈《青铜魂》表现了铜绿山古矿冶精神;歌曲《心中的伞》就曾荣获九艺节群星大奖。
  2011年上半年,全国第一批31个示范区、47个示范项目获得创建资格,湖北省黄石市获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此次展演活动既是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全面展示,也是建国以来首次以地市级城市为单位组织举办群众进京展演。28个城市将带去综艺晚会、广场演出、民族歌舞、专场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演出40场,演职人员近万人,预计观众人数将达10万人次。
离线网络天下

发帖
1528
铜币
22451
威望
5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9-15
演艺看上去很精彩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