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湖北省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江是恩施州400万土苗儿女的母亲河。湖北省及恩施州加快清江恩施港建设,不断构建恩施州及湖北省西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武陵山区航运物流中心,积极推进清江流域整体开发利用步伐,取得实质性成效。
美丽清江,中国蓝色多瑙河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清江是长江中游在湖北省境内仅次于汉水的第二大支流,是长江水系航运的重要组成步伐。发源于恩施州利川市之齐岳山,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与宜昌市境内的五峰、长阳、宜都等10个县(市),在宜都陆城汇入长江,全长423公里,流域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清江古名夷水,始见于《禹贡》,详记于《水经注》。《水经注》云:“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清江流域是巴人始祖——廪君率巴人繁衍并向外开拓之发祥地。
恩施清江胜画廊。清江流经恩施州300多公里,是恩施州400万土苗儿女的母亲河。恩施地处长江中上游地区,是国家天然林和退耕还林的重点保护区域,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北纬30度穿越全境,境内山青水秀,民风纯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块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的旅游宝地。全州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70%。拥有大峡谷、腾龙洞、黄鹤桥、野三河、建始直立人、水布垭、三里城等一大批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旅游资源。1984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鄂西恩施时提出“要把清江变成中国的蓝色多瑙河”!在2002年,恩施州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清江保护条例》,防治清江污染,保护和改善清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清江流域为鄂西南“老、少、边、穷、山、库”地区,过去交通不甚方便,流域内无铁路,交通运输全靠山区公路。1954年开始编制清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提出了河流开发方案和第一期工程。从1965年开始至1993年又进行修订补充,确定清江干流开发任务为发电、防洪和航运,兼顾其他。1994年建成隔河岩水利枢纽,2003年建成高坝洲水利枢纽;2008年建成水布垭水利枢纽。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两路”的建成通车,基本上纵贯清江流域。2007年清江水布垭工程库区蓄水后,水布垭库区水布垭至恩施段,由清江主流及其7条支流形成235公里航道,为恩施州加快清江流域旅游港口建设,促进清江流域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但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航道条件),清江恩施港水布垭工程港区建设严重滞后,清江流域的大量矿产资源、工农业产品的水上运输受到极大限制,不利于恩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国家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湖北省十次党代会从全省一元多层次发展全局提出,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试验区、支持恩施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一系列政策机遇将更加有力有效地惠及恩施,恩施州正与全省、全国一道迈入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元旦前夕,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继2008年4月视察恩施后,再次来恩施视察指导工作,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恩施人民的心坎上。李克强在调研中说,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本在中西部山区,人口超过2亿,其脱贫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难点,要下决心、有韧劲打好这场硬仗。
近年来,恩施州坚持“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州域经济总量逐步壮大,特色产业初具规模。2012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48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30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2.7%、26.3%、28.2%、16.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37.7:23.6:38.7调整为26:34:40,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导向二三产业为主导的全面转型。新增特色农业基地150多万亩,总面积达500多万亩。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形成了食品、能源、烟草、药化、建材、矿产六大工业支柱。旅游接待人数超2200万人次、综合收入116亿元,分别是2007年5.2倍和6.6倍。“两路”建成开通,一大批交通、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恩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的状况,阻碍发展的“瓶颈”逐步消除,连接中西部地区的桥头堡地位日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