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66阅读
  • 2回复

浠水华桂山下的"守巢人"——袁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缘份天空
 

发帖
2673
铜币
26498
威望
77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3-01-07

  1月6日电,笔者了解到,没有路,他为孩子们砍出一条上学的路,30多年的时间里,他每天坚持步行十几里护送学生回家;他多次放弃去城市工作的机会,舍弃家庭的温暖。孤独一人坚守在家乡的小学,村里45岁以下的人几乎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待学生就象自己的孙儿孙女一样,慈祥和蔼,他是浠水县团陂镇黄泥畈教学点教师袁尧。

  黄泥畈村位于我县最北部的华桂,距离县城有50公里路程,与罗田县隔河相望,十分偏僻;团陂镇黄泥畈教学点就座落在华桂,为了能找到袁尧老师,今年10月12日上午,我们沿着连绵起伏的山路,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找到了黄泥畈教学点,这里原来是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祠堂,祠堂古朴而简陋,黄泥畈教学点就依这座祠堂而建,相传这座祠堂是徐氏祠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也给黄泥畈教学点增添了一点历史的厚重。阵阵稚嫩的读书声也给祠堂增加了文化的气息。到达学校时,教师们都在上课,我们透过窗户看到了袁尧,他正在给学生上语文课。

  袁尧一遍又一遍的教孩子们读课文,不时的咳嗽两声,声音有些沙哑,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得知袁尧已经感冒多天了,并且患有严重的咽炎,由于学校教师不够,虽然病了,可是他仍然要坚持上课。下课以后,袁尧带着我们来到了他的宿舍,原来学校的老师都住在这座古老的祠堂里,屋子里简陋而又阴暗,袁尧告诉我们,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二十多年来他孤身一人在家,大部分时间以校为家。

  袁尧今年五十六岁,1975年就开始在这里教书,1977年他与妻子结婚,但是婚后不久妻子就调到外地工作,一家人很少团聚。他告诉我们,1985年,妻子曾帮他在武汉找到一份工作,当时他还是一名民办教师,工资也不高,新的工作不仅工资高,更重要的是让他能走出大山,实现一家人团聚,但是袁尧还是选择继续留在家乡当一名民办老师。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妻子儿女都在南方上班,他一个人仍然舍不得离开学校,舍不得这些朝夕相处的孩子。

  几十年来,袁尧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他似乎忘记孤独与寂寞。只是每当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的时候,他就会拿出相册翻看妻儿的照片。

  没有妻子儿女在身边,袁尧就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放在自己的爱好上面,袁尧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样样都会,他不仅教学生们读书,还把自己的爱好传授给学生,在乡村学校很少有书法课,可是几十年来,他却把书法当成一门重要的课程,教孩子们练习。
离线缘份天空

发帖
2673
铜币
26498
威望
77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1-07

  每天中午1点半的时候,他就组织学生练习书法。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写字练字的也越来越少了,但是这个乡村小学却把这项古老的传统文化保留了下来,孩子们也养成了练字的好习惯。袁尧告诉我们,他教的很多学生在外面,由于写得一笔好字,找到了很理想的工作。

  袁尧除了教孩子们写字,他还非常注重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为了尽量让孩子们学到知识,袁尧想到了一个最传统也很有效的方法,就是背书,通过背书让孩子们记住更多的词汇,让语言更加丰富。

  现在黄泥畈教学点共有80名学生,五名教师,开设了一至四年级四个班。黄泥畈村以及附近的曹畈村、童冲村、鸟雀林村等4个村子的学生都在这里上学。由于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学校采取半寄宿制教学,袁尧是二、三年级的语文课任老师、每天要上7节课,非常忙碌。他天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开始引导学生们晨读。

  尽管日常工作非常的辛苦,但是这么多年来,袁尧和学校的老师还主动承担了一件事情,尽管这件事情在有些村民看起来不是那么重要。

  但是这件事袁尧却坚持做了30多年,他做的是什么事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护送孙儿回家。他所说的孙儿就是他的学生,袁尧告诉我们黄泥畈教学点比较偏远,学生们居住点比较分散,距离最远的童家冲村有7里路,最近的也有1里路,学校在马路边上,现在又新修了很多乡村公路,来往的车辆很多,学生年龄普遍很小,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他一定要每天护送学生回家。在他的心里学生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每天在路上看不到孩子们的身影了,他才转身安心的回家。

  护送孩子们回家,每天要得一二个小时,冬天的时候往往是天黑了才能回家,护送学生回家,这在黄泥畈教学点已经成为了一个传统,学校的每一个老师都是这样做的,30多年来,这里没有出现一次安全事故。

  送走学生后,袁尧一个人回到家里,他的家离学校有四五里路,掩映在茂密的树林里面,这是一栋二层楼房,屋子里空荡荡的,二十多年来,他就这样一个人在家,自己照料自己,身边没有了学生,每天这个时候,也是他一天中感到最孤独的时候,为了排谴孤独,他习惯拿出二胡,坐在门前,尽情的拉上一曲,打发这寂寞的时光。

  在采访中发现,袁尧和学生们在一起时,他总能发自内心的开心,他的眼神总流露出对学生的一种慈爱,一种关怀,他就象孩子们的爷爷一样。和蔼可亲,孩子们对他也很亲切。
离线缘份天空

发帖
2673
铜币
26498
威望
77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1-07

  和孩子们在一起是袁尧快乐的源泉,袁尧告诉我们,他也有失落的时候,那是因为曾经有几个在校的学生转到附近的罗田去读书。由于黄泥畈村与罗田县城只相隔6公里,附近一些村民也经常会把自己的孩子转到邻县去上学,特别是在2010年的时候,一次转走了7、8个学生,这让袁尧一度很失落。看到这些曾经教过的学生转走了,他心里非常舍不得。

  虽然学生转走了,但是袁尧还是没有忘记他们,他就上门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一面收集家长的意见改进教学。半年后,学生家长主动把孩子都接了回来。听说这些孩子又回来上学,袁尧非常高兴。亲自到学生家里看望他们,当他发现学生们上学的一条小路上杂草丛生,他担心这些杂草会划伤孩子们,于是就回家拿了把镰刀,将路边的杂草一点一点清除干净,100多米的小路,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他也不觉得累,只要这些孩子们回来了,他比什么都高兴。

  袁尧所带的班有十八名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对待这些学生,他会非常的疼爱,也更有耐心。面对一些逃学和调皮的学生,他总是上门耐心的开导,像对待自己孙儿一样。

  虽然袁尧年近六十,与学生们年纪相差这么大,但是一点也不古板,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在学习上他是孩子们的老师,在生活上是他们的爷爷,很融洽,很快乐。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教好书,袁尧仍然不忘坚持学习,几十年来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加强自身修养,他每年把自己大部分的工资都花在订阅报刊杂志上,在他的办公室以及家里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报纸书籍。

  袁尧今年57岁,再过3年就退休了,他舍不得这些孩子们,他最担心的是随着他的退休,教师越来越少,黄泥畈教学点会面临着被撤并。

  近四十年来,袁尧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他舍弃家庭的温暖,甘守寂寞。扎根山区,爱生如子,他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既然选择教育,就要热爱教育、乐于奉献,淡泊名利,只要坚持,希望就在前方。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