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挖山,十堰就真变成废城了。”十堰市国土资源局一位负责人说。当地政府带着这种理念,从2006年开始劈山造地,预计在其后的两个五年计划整理山地12.5万亩。在计划进行7年之后,却突然因为新型城镇化讨论,引起外界争论。
当地近年土地供应计划显示,85%的供地性质系工矿仓储用地。十堰意在完成东风汽车等总部外迁后的产业复兴。市长张维国对本报记者说:“之所以争议,是因为他们没去过,不了解背景和效果。”市委书记周霁也对本报记者谈到,外界的许多评论,没有考虑土地出让后会带来收益。
本报记者实地调查显示,十年间的土地整理成本大约在250亿元。这一数据系用当地国土部门官员介绍的山地整理成本的中位数值(约20万元/亩)进行计算。而这些成本若均匀摊销到10年中,即每年新增土地整理成本约25亿元。这一成本如何消化,相关债务可否持续,是十堰完成产业布局前的现实问题。
七年过后,若单从政府对应土地开发的财政实力看,这项计划前景仍然不明。十堰市财政局从2011年开始公布市级土地出让金收入,此后三年预算均未超过20亿元。2006年至2010年则均低于10亿元。若加上县级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依照其出让金分成比例估算),目前还很难与土地开发的成本持平。而政府一般预算收入中,直接注入土地开发的资金亦难带来结构性变化。
但是若以当地确定的基准地价和供地结构看,上述整理成本是否可以覆盖,则取决于今后土地招拍挂市场的行情。与中国其他城市类似,十堰土地一级市场开发计划,也系于当地投融资平台。其中包括十堰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称“十堰城投”)这一市属平台,和约10个县级政府注资的企业。2010年一项数据显示,其占据了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近40%。但2013年开始后,土地融资、代建回购(BT)等手法正受到中央政策限制。
2012年开始,十堰更大力度推动多种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而土地出让后的产业落地情况,则是十年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此外,在正在进行的湖北省“两会”上,大体量开发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遗留问题,也引起一些与会代表委员的关注。
挖山和产业抱负
十堰的冬季,山城雾霾笼罩。市区随处可见“违法开山必禁”的条幅。女出租司机抱怨,视线极差,早上8点都要打灯防追尾。沿着发展大道走3公里,挖土机轰鸣作业,挖出的土堆,又被吹出山的轮廓。挖山后的南方山村,白茫茫一片,不小心说话,满嘴沙子。
就已过去七年的土地开发计划,十堰市政界也存在多种声音。本报记者在当地采访了当地财政、发改、招商等多个部门和参与投融资运作的人士,并在湖北省“两会”中与当地主要党政领导进行交流。
公开资料显示,上一五年计划期间,十堰共整理山地6.5万亩,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十堰市计划再开山造地6万亩,按照“中部生活,两翼生产”大格局,十堰市采用 “东拓、西进、北扩、中优”战略,提升城市空间承载力,城镇化率达到50%。
针对此前有媒体报道的“十堰千亿造城15万亩”,十堰市委书记周霁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应:“十堰接受社会监督,不是坏事情,另外这个事儿说的不实,这数额(不准确)……”
而十堰市国土资源局一位副局长的理解是,“规划仅仅是规划,我个人认为很难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