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3218阅读
  • 2回复

湖北省医药行业发展规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3
铜币
25189
威望
67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08-14
  湖北医药行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行业对于发展经济、服务城乡、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湖北经济发展战略总体部署,为了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医药经济,按照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编制《湖北省医药行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以指导全省“十一五”时期医药产业的发展。 
  一、湖北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医药行业形成了生物医药、化学合成原料药及制剂、中成药、中药饮片、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制药机械和医药包装等门类品种齐全,产学研力量雄厚,传统医药与现代生物技术、新医药协同发展的医药工业体系。涌现出以健民药业、红桃K、人福科技、中联药业、潜江药业、八峰药化、百科药业、马应龙药业、远大集团、科益药业、广济药业等为代表的具有较强实力和知名度的医药企业。从发展趋势看,我省医药行业正朝着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支柱产业的方向发展。 
  (一)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十五”以来,我省医药行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 
  1.医药工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九五”以来,湖北医药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长1.45倍、2.81倍、1.35倍、3.67倍、6.77倍。在“十五”前几年,全省医药行业也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总产值(现价)148.55亿元,实现增加值60.4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33.88亿元,分别比“九五”末的2000年增长57.78%、76.17%、68.32%,医药工业已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通过资本运营,实现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近年来,我省以资本运营为主要手段,通过上市募集社会资本,通过并购与重组实现民营、国有资本相互渗透,从而加快了企业规模扩张的步伐。2004年,健民、马应龙、春天成功上市,募集资金8.93亿元,为企业进一步实现规模扩张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到2005年止,全省共有6家医药企业成功上市,占我省上市企业总数的9.7%。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企业经营业绩也快速成长,全省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医药生产企业已达34家,其中过5亿元的有3家。 
  3.传统医药具有明显的产品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初步形成了六大优势产品:一是B族维生素产品处于领先地位。B族维生素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60%、50%。其中,VB1生产工艺属国内先进水平。VB2新菌种工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产量占全国的98%,生产能力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三。二是氨基酸系列产品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我省是国内氨基酸品种最多、出口量最大的省份之一,共生产23种氨基酸品种,有16种出口,有3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可替代进口。三是解热镇痛药优势明显。我省解热镇痛药主要品种有10个,其中,百科药业是国内第一、世界第四的布洛芬生产厂家。四是麻醉药市场占有率较高。宜昌是国内最早定点的三大麻醉药品生产基地之一,占据国内20%的市场份额。五是激素类药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潜力巨大。郧西是全国黄姜之乡,黄姜的皂素含量全国最高,并且产业化种植已初具规模。六是抗病毒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势头强劲。我省已成功研究开发了20多个抗病毒药物品种,其中利巴韦林、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及其系列制剂具有独立知识产权。 
  4.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发展迅猛。目前,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在研和待产业化的科研项目成果超过200项,生物医药产品批文65个,其中国家一类新药1个、二类新药5个、三、四类新药20个;在功能基因、人工生长因子、人畜用生物制剂、溶栓普酶TPA、生物工程疫苗等一些领域的研究已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国家一类中药体外培育牛黄、二类中药生血宁、泰脂安已投入规模化生产。 
  5.医药基地建设形成规模。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四种类型的医药产业基地:(1)地道中药材种植基地。鄂西南中药材种植基地,主要品种有鸡爪连、紫油厚朴、板桥党参、五鹤续断等;鄂东北中药材种植基地,主要品种有茯苓、丹参、桔梗、苍术等;鄂西北中药材种植基地,主要品种有黄姜、丹参、板蓝根、绞股蓝等。(2)医药生产基地。已建成以庙山为核心的武汉中医药生产基地、鄂州葛店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八峰氨基酸生产基地、广济药业维生素B2生产基地等一批规模大、市场好、效益佳的医药产品生产基地。(3)专用药品生产基地。武汉健民药业是全国小儿用中成药生产基地,潜江药业是全国眼科用药生产基地,广济药业是全国核黄素生产基地。(4)医药科研基地。目前我省形成了关南生物医药研发基地,以及以武汉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医药科研基地等。上述各类基地的发展,不仅为全省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优势分析 
  1.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我省中药材资源具有明显优势。(1)品种全。我省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有各类中药材资源达3970种,居全国第四位,药材市场收购量居全国第五位。鄂西素有“华中药库”之美誉、神农架有“药国”之称。(2)品质好。黄连精品“鸡爪连”,党参佳品“板党”,厚朴名品“紫油厚朴”,贝母、茯苓、杜仲、黄柏等是我省名贵中药材,其品质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居上乘。其中“鸡爪连”、“板党”等品种药效好、含有效成分高,远销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等地区。(3)规模大。鄂西、鄂东的各类中药材种植基地已初步形成规模,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约280万亩,种植产值达25.16亿元。(4)标准化。中药种植的标准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省部分中药材种植基地已申请或正在申请GAP认证和原产地保护。 
  2.医药科研实力位居前列。全省从事医药研发的专门机构有14家,科研人员1546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中、高级技术职称726人,整体研发力量在全国有一定的优势。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是全国六大所之一,技术力量雄厚,有12个国家新药评审专家、3个标准化评委,获各种科研进步奖、成果奖94项,尤其在多联疫苗生物制剂、生物靶向载体、配体的挑选、病毒免疫试剂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在全国180家医药研发机构中,研发力量排位第6,近十年来取得新药证书30多个,其中二类新药10多个。省医药工业研究院是全国研发抗病毒药物实力较强的院所,已成功研究开发20多个抗病毒药物品种。此外,17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和国家级技术中心。 
  3.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湖北是我国医药宝库的发祥地之一。(1)医学名人文化。黄冈是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和医圣万密斋的故乡,医学人文资源丰富,医药经济发达。蕲春县打名人文化牌,建成了冠名李时珍的酒厂、药厂、医疗保健品厂等数十家医药骨干企业,产品由单一的补酒发展到中药胶囊、片剂、丸剂、冲剂及保健药枕、腰带、药用化妆品等18个系列、50多个品种。(2)道教医学文化。武当山是世界闻名的道教圣地,有“十道九医”之说,其“道教医药”对保健强身、防治疾病具有显著成效,其挖掘、整理和验证,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3)医药历史品牌。在我省医药历史上曾有驰名华夏、经久不衰的叶开泰、马应龙、刘有余、陈泰乙等一大批老字号品牌。随着这些医药历史文化资源和医药品牌的进一步挖潜,必将有力地推动我省医药产业的发展。 
  4.医药市场较发达。(1)区位优势。湖北承东接西、南北荟萃、九省通衢,占据着广纳天下医药客商的地利优势,已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医药产品的商贸集散地。(2)市场优势。蕲春县蕲州中药材市场被列为全国17家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3)发展优势。医药流通企业初具规模,涌现出包括九州通医药集团、湖北医药集团、武汉医药集团、阳慷医药集团等一批大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及以同济堂药业等为代表的医药配送中心。2005年,九州通医药集团医药商品销售收入超过110亿元,排国内同行第四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药行业缺乏龙头核心。从国内、国际范围的横向比较看,我省资源整合程度还不高,企业的实力不强。全国按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排序的前10名企业中,我省没有一家企业入选。国内大型医药集团的年销售额均高达上百亿元,如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去年销售额分别达272亿元和200亿元;国外一些大型制药企业单个品种的年销售额就超过10亿美元。我省一些较大的医药企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和经济规模,缺乏能够拉动全省医药经济牵引力,也无法与世界一流医药企业相抗衡。 
  2.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我省医药科研的力量虽然比较雄厚,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化的不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思想认识不到位,市场开拓不力,相当部分科研成果在外省开花结果。如省医工院研制的抗早孕药“米非司酮”、胃药“丽珠得乐”在本省无法扎根并做大,却使北京、珠海的两个企业起死回生,成为全国知名企业。(2)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出于风险和即期利益的考虑,对处于研制阶段的药品不愿作前期投入,使相当部分有资金的企业缺乏项目,而有项目的科研单位缺乏资金搞科研和发展。(3)体制的障碍,使科研单位与医药企业不能形成优势互补。如全国六大生物所之一的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拥有较多的一、二、三类生物新药,但其国有控股体制无法与武汉红桃K、中联药业、马应龙药业等企业进行联合开发。 
  3.医药投入不足后劲乏力。(1)政府投入不足。我省在政府投入上与经济发达的省市差距较大。如上海市仅对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基地各项资金的投入就达11亿元,与之相比,我省医药行业投入总量少,而且还存在“撒胡椒面”的现象。(2)科研投入偏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科研经费的总量投入占全国第23位,与我省的经济实力太不相称。(3)企业投入乏力。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偏低,一般为2%左右,大大低于国际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5%~25%的水平;同时,在GMP改造过程中,大量的设备改造投入使部分企业面临后续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4.医药经济外向度偏低。主要表现为:(1)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国际交流合作不够。目前,排名世界25强的跨国制药企业都在上海、北京、天津、西安等地建立合资企业,但没有一家在湖北落户。我省医药企业缺乏直接与国外大企业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2)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太少。我省除了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在全国占一定比例外,附加值高的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医药等产品出口量很少。马应龙药业、中联药业是我省中药生产企业中的龙头企业,但每年出口量都仅有500万元左右。 
  二、湖北医药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市场环境 
  (一)发展趋势 
  1.天然药物成为现代医药的发展热点。随着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国际市场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目前世界天然药物的销售额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为此,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国际天然药物市场。 
  2.现代生物技术成为医药的发展方向。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医药工业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疑难疾病认识的深化,众多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问世,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将极大地改变医药工业面貌。世界发达国家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上的优势,垄断国际生物制药市场,表明我国医药界在生物技术领域同发达国家的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展开。 
  3.全球化分工成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及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医药产业全球化分工日渐明朗。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之一。新药研发成为发达国家的专有“领地”,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已逐步为发达国家制药跨国集团所控制。发展中国家以仿制药为主,主要是生产原料药,在医药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地位。 
  4.医药同盟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资源、技术依赖性强等特点,其竞争的结果必将是以核心企业为龙头和依托,形成大的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并带动大批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链条。这一产业链条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技术发明、产品临床和应用测试、中试与报批、规模化生产与市场营销以及专项投资与研发基金,生物技术产业链条在不断地延伸。 
  (二)面临的机遇 
  1.医药市场前景广阔给医药行业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表现为:(1)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快医药市场的发展。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因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医疗与保健日益成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选择和目标追求,我国的国内医药市场潜力十分巨大。(2)老龄人口的比重提高,拉动医药市场需求。到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38%,将达到1.17亿人,这种净增人口和老年人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将是有效的拉动。(3)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医药产品的需求。目前,我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95%的医药医疗用品,60%的农村人口仅消耗5%的医药医疗用品。我国城镇人口正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即年均增长2000万城镇人口。这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趋势,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农村医药市场开发前景广阔。(4)医疗消费观念的改变,促进预防与保健药业的发展。当今,预防与保健医药消费成为医疗领域的一大趋势,因而预防性与保健药品成为医药消费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因环境污染造成疾病谱的变化,为新药的创制提供了市场空间。 
  2.国际天然药物的需求趋势为中药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随着社会进步及人类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改变与提高,带动着医药消费结构升级,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的天然植物药、海洋生物药已成为现代医药的发展重点。中药在很大成分就是天然植物药,而中药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我省中医药企业可借鉴现代医药和国际植物药的开发经验,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研究开发传统医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产品,全面提高中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生产水平,抢占国际天然药物市场。 
  3.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为医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内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只要国内医药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医药行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合资重组来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并将合作与交流融入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工艺技术提高等领域,将为医药企业直接与国际同行接轨,做大做强企业,提供良好的机遇。 
  4.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因此,国家在产业政策上确立了医药行业实行突破性发展的重大战略,医药行业总体发展目标是为实现我国从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这为我省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政策基础。 
  (三)面临的挑战 
  1.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受到挑战。我国从1993年起对药品实施专利保护,目前国外医药公司在中国申请药品发明专利数占申请总量的85%,同时还有近百个药品曾在中国申请过行政保护。我省医药产品中,很大比例依靠发展化学原料合成药,并且化学药品中97.4%是仿制品,为世界公认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寥寥无几,这将极大影响湖北医药产业的发展。 
  2.关税的逐步降低,医药市场份额受到挑战。目前,我国医药行业药品进口关税将由现在的15%左右逐步降至5%的水平,与WTO其他成员国处于同等水平。关税的逐步降低,疗效更快、科技含量更高的国外新药将代替中国药品市场中的老药。这将对我省的半合成抗生素和头孢系列原料药及相关中间体等医药产品影响较大,我省医药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3.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医药经营管理受到挑战。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存在企业多、规模小、机制僵化、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秩序乱等主要问题。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后,医药流通企业普遍缺乏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特别是在经营方式、资本质量和规模等方面更无法与跨国公司抗衡,这将影响我省医药流通企业的经营和全省整个医药行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省医药行业产值上升,而利税下滑就是一个明显的症状。 
  4.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迅猛,医药行业面临国内巨大的挑战。从国内市场情况看,主要是来自沿海较发达地区的压力。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已逐步被打破,使国内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近年来各省对医药行业发展非常重视,都把医药行业作为支柱产业给予扶持。沿海较发达地区的省份更是相继出台若干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使医药企业得以超常发展。 
因此,我省医药行业要抓住湖北在中部崛起的机遇,乘势而上,积极应对挑战,变压力为动力,发挥现有优势,通过改革体制,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推动科技创新,改善发展环境等措施,合力促进全省医药行业跨越式发展,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3
铜币
25189
威望
67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08-14
  三、湖北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坚持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医药新型工业化为主题,抢抓机遇,突出特色,开放集成,外向带动,突破性地发展医药产业。 
  (二)发展思路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省医药行业的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品牌为核心,依据新型工业化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按照国家医药工业发展总体格局和湖北医药行业的特色,以化学合成药优势门类为基础,以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医药为突破口,以医药流通为载体,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品牌创新,实现医药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在全省形成三大中药材种植基地,五大医药优势行业,八大优势医药产品系列的格局。到2010年力争医药行业成为我省优势产业之一,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三)发展目标 
  1.医药行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实现我省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医药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医药工业在全国地位争取进入前十名。 
  2.医药经济增长目标 
  ——到2010年,全省医药工业现价总产值达到330亿元(见附件一,下同),比2005年增长1.22倍,平均年递增17.31%; 
  ——医药工业增加值达到107亿元,比2005年增长0.77倍,平均年递增12.11%; 
  ——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60亿元,比2005年增长0.94倍,平均年递增14.2%; 
  ——医药工业利税总额达到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23倍,平均年递增17.46%; 
  ——医药工业利润总额16亿元,比2005年增长1.22倍,平均年递增17.32%; 
  ——医药商业销售总额350亿元,增长1.77倍,平均年递增22.67%; 
  ——医药商业利税总额7亿元,增长1.8倍,平均年递增22.86%; 
  ——医药商业利润总额4亿元,增长1.24倍,平均年递增17.58%。 
  3.产品结构目标 
  (1)8大类优势产品。即维生素类产品、氨基酸系列产品、解热镇痛药、中药材和中成药、激素类药、抗病毒类药、麻醉药和药用包装材料八大类医药产品; 
  (2)30个骨干产品。到2010年,力争培育单产品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骨干品种30个,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0个; 
  (3)8个中国知名品牌。在现有健民和红桃K等全国“驰名商标”、中联等省级“著名商标”品牌的基础上,到2010年,再争创3—5个全国“驰名商标”, 5—8个省级“著名商标”,稳步壮大我省医药精品名牌。 
  4.技术结构目标 
  (1)4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到2010年,我省力争在全行业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4个,省级技术中心20个,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创新与研究。 
  (2)60个新产品。到2010年,全省开发新产品60个,使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20%。 
  5.企业组织结构目标 
  (1)三大核心集团。到2010年,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重点培育3个自身实力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产品市场畅销、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2)六大医药商业集团。到2010年,培育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1个;过50亿元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2—3个:建立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3—5个。 
  (3)十大龙头企业。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的发展思路,尊重市场确认法则,重点扶持、着力打造10大龙头企业,力争在2010年有2—3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50强。 
  四、湖北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的重点 
  (一)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 
  中药是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实现中药现代化有较好的现实基础。“十一五”期间,要加速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建设一批规范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支持一批中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广一批中药制药工程新技术,培育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做大做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药科技型企业;增强我省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中药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使其成为富民强省的支柱产业,确立我省中药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1.加快中药现代化三大进程 
  (1)建立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和创新体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借鉴国际天然药物的发展经验,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质量控制指标和方法,完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健全创新体系。 
  (2)加速建立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经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建立商品化生产基地。 
  (3)推进中药生产的现代化。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饮片(含配方颗粒)、中药新药等提高质量控制水平,按标准化、规模化、商品化组织生产;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分离、膜提取分离、超微粉碎等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和制剂技术;推广中药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速现代中药产品产业化进程。 
  2.中药产业发展重点区域与项目 
  以武汉为核心,黄冈、宜昌、恩施、十堰为重点,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中药产业基地、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 
  (1)建设一批重点中药技术研发中心。支持湖北中医学院中药现代化共性关键技术中试平台研究室,湖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完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和创新体系。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剂型,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同时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 
  (2)建设三大中药材种植基地。按照中药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地道化要求,加速鄂西南(恩施、宜昌)、鄂西北(十堰、襄樊、随州、孝感的安陆)、鄂东北(黄冈)三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即按照我省地道药材分布状况,鄂西南重点建设黄连、党参、五鹤续断、紫油厚朴、天麻、贝母、木瓜、独活等为主要品种的种植基地;鄂西北重点建设黄姜、银杏、麦冬、杜仲、北柴胡等为主要品种的种植基地;鄂东北重点建设茯苓、丹参、桔梗、苍术等为主要品种的种植基地。 
  (3)发展壮大四大中药生产基地。①武汉中药生产基地。武汉中药行业是最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行业。“十一五”时期,以健民、中联、红桃K、马应龙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建设武汉中成药生产基地。到2010年,武汉中药现代化生产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力争1—2项产品进入国际主流药品市场,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形成1个销售收入过20亿元、3个过10亿元企业集团,4个过10亿元的系列产品。同时,要把健民药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小儿用药生产基地;马应龙药业建成全国最大制痔生产基地;大鹏药业建成全国最大体外培育牛黄和牛黄系列产品生产基地;红桃K集团建成全国重要的补血类用药生产基地;中联药业建成全国规模较大的抗感冒消炎类生产基地。②黄冈中药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按照GMP要求,以黄冈李时珍医药集团、惠涛药业等为主体,建设现代中药饮片生产车间,形成年产7000吨规模的现代化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和药酒生产基地。③宜昌中药生产基地。以宜昌“民康药业”为主体,建设宜昌天然药物工业园;进一步开发以Vc银翘片、可丽儿童系列冲剂为主要产品的抗感冒类药、消炎药;加强参归养血口服液、血美安胶囊、舒心口服液等为主要品种的心脑血管、血液系统药品;扩大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逍遥丸等滋补类药品生产规模。④恩施中药生产基地。施恩堂制药重点开发以“益宫宁血”新剂型的妇科系列产品;香连药业重点开发香连软胶囊、左金胶囊等产品。 
  3.发展目标 
  到2010年,力争实现中药材、中成药等销售收入120亿元,争取有2-3个中成药正式进入国际药品市场。 
  (二)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医药 
  现代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上继信息技术之后发展最快的高科技领域之一,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医药领域竞争的焦点。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推动药品生产、医疗诊断、检测等广泛领域产生质的变革。我省生物技术研究实力和水平仅次于北京、上海、广东,在转基因动植物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但应用研究比较落后,科技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集中力量,促进生物医药应用技术的产业化,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1.生物医药技术重点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优势,开发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开发现有生物技术产品的新剂型,包括涂剂、栓剂、气雾剂等;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生产濒危和稀缺中药材;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生物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生化制药进行改造,促进产品升级;利用重组DNA技术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发酵水平,降低消耗。 
  2.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区域与项目 
  以武汉和鄂州为核心,黄冈、恩施为重点,建设生物医药基地。 
  (1)武汉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36%。形成1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3个过5亿元的企业集团。一是重点发展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抗乙肝转移因子、粉针剂及“奥肝肽”、“凝血酶”、无细胞百日咳、百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单一疾病诊断芯片等技术药物与疫苗、奥平干扰素、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聚明胶代血浆、胰岛素口腔喷雾剂、氨基酸等生物药品新产品;二是以海特生物公司为主体,建设国家级神经系统疾病用药研发和生产基地;三是以生物制品研究所为主体,形成大规模的预防、血液、治疗生物制剂和诊断用品生产基地;四是以烯王生物为主体,建成全国最大的花生四烯酸生产基地;五是以华龙生物、瑞特生物为主体,建成全国最大的血液替代品生产基地。 
  (2)葛店—中国药谷。力争“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吸引一大批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项目进入药谷建设,通过春天药业大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射用重组人白介素、分泌型重组人干扰素注射液等新产品,趋势科技公司、中国药品公司开发生物农药、海洋生物药等新项目,形成以科益药业、春天药业、趋势科技为龙头的一批知名品牌、产品和企业,建成一个年产值达20亿元、2个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 
  (3)恩施氨基酸系列产品基地。“十一五”期间,支持八峰药化利用生物技术开发新的氨基酸系列产品:即年产500吨L-蛋氨酸、200吨L-色氨酸、300吨L-丝氨酸、300吨L-组氨酸、5000吨甘氨酸、2亿瓶儿童氨基酸口服液、5000万袋优质甘颗粒剂等系列新产品;支持其对老氨基酸系列产品如氨基酸原料药、氨基酸衍生物、氨基酸保健品、氨基酸营养酒等链形系列产品项目进行改造升级;把八峰药化建成全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4)维生素类、激素类产品基地。“十一五”期间,全力扶持广济药业生物发酵工程,实施“三素两D”(核黄素、虾青素、生物素、AD、ADD)工程,到2010年实现年销售核黄素3000吨、虾青素5吨、生物素10吨、AD、ADD100吨的规模,把广济药业建成世界最大的维生素B2生产基地之一。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企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制药行业50强。 
  3.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省生物工程药物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力争研发5—8个基因工程产品。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形成5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10个过5亿元的企业集团。 
  (三)加快发展化学原料药和制剂药品 
  “十一五”期间,我省要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扩大化学原料药的生产与出口,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积极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 
  1.重点发展技术与产品 
  (1)着重抓好B族维生素类、氨基酸类、解热镇痛类、激素类、抗病毒类、麻醉药类等优势产品。 
  (2)重点突破原料药的关键技术,如积极用生物技术解决产品和中间体生产中的发酵、结晶及分离、提取等技术问题。 
  (3)开发出一批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产出率、节能降耗、减少或消除污染、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和产品,进一步保持我省化学原料的优势地位。 
  2.重点发展区域与项目 
  以黄冈、荆门为核心,襄樊、宜昌、恩施、十堰、葛店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发挥优势,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1)重点抓好百科药业的化学原料药产品研发和年产3000吨布洛芬扩建项目。 
  (2)湖北制药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吨萘普生技改和洁霉素扩建项目。 
  (3)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的扩建改造VB1生产线。 
  (4)潜江永安药业年产1万吨牛磺酸系列产品扩建项目,潜江制药眼用制剂项目。 
  (5)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麻醉药品工业园。 
  (6)弘元科技氨基酸系列产品开发项目。 
  (7)十堰中利药业高档激素生产开发项目。 
  (8)葛店开发区计划生育类和抗病毒类原料药及制剂项目。 
  3.发展目标 
  到2010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 
  (四)稳步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形成了由生产注射针、医用柜、台、床、洗胃机等传统产品和生产医用激光器、B超、电子理疗、电子监护等现代医用器械并举的格局。 
  1.重点发展方向 
  (1)“十一五”时期,我省应立足现有基础,逐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2)发挥我省激光类产品的科研和产业基础优势,通过改组联合,尽快做大做强。 
  (3)瞄准国际水平,加强电子理疗设备、激光美容设备、医用电子仪器设备、医用超声波、医用监护仪等项目的技术改造,使产品尽快更新换代。 
  (4)创造条件,引进技术,尽快上医用X光机、呼吸机等较高科技含量和较高档次的项目。 
  2.重点发展区域与目标 
  以武汉、宜昌为重点,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通过稳步发展,力争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五)积极发展保健、功能食品 
  牢固树立“大医药”观念,大力实施“大医药”战略。积极拓展维生素、氨基酸、中药饮片、中药材等药品在食品、饲料添加剂、植物保护剂和促进剂、化妆品、家庭卫生用品和化工中间体等领域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推动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重点发展含功效成分、功效作用的功能食品和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植物药产品。 
  发展重点:以武汉市为龙头,以黄冈、宜昌、孝感、恩施、十堰、咸宁为重点。一是发展含功效成分的功能食品。即发展具有特殊生物活性、参与细胞生命调节、激活免疫细胞、抗肿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多糖、低聚糖类物质,如人参多糖、枸杞多糖、银杏多糖、香菇多糖、茯苓多糖等。二是发展具功效作用的功能食品。发展改善记忆、延缓衰老、调节血脂、血压、抗疲劳的功能食品。三是发展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主要包括含促进脑及循环系统循环成分的植物如银杏叶制剂、山楂叶和山楂花制剂、大蒜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等;含治疗失眠、焦虑成分的植物如缬草和卡瓦胡椒制剂;含抗抑郁成分的植物如金丝桃制剂;含防治老年痴呆成分的植物如银杏制剂;含妇女保健成分的植物如月见草提取物、植物雌激素等。积极发展热销植物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发展目标:力争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
离线天地人

发帖
2373
铜币
25189
威望
67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08-14
  五、实现“十一五”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加速医药资源整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主要通过四大措施来打造医药龙头: 
  1.引进嫁接打造医药航母。我国的医药工业较早就实行了改革开放,国际医药工业前25名跨国公司都在我国合资办厂。一些地区和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整体提升了实力,陕西引进跨国公司组建了西安扬森,成为医药强省;深圳康泰公司通过引进美国默克公司的全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生产技术,占领我国该产品40%以上市场。与世界医药知名企业合作,既可以引进资金和技术,也可以学习其经营管理经验;既可以整体提升本省医药产业竞争实力,又可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应站在全省医药产业战略布局调整的高度,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政府应把握时机,主动出击,力争吸引一至两家跨国医药巨头在湖北进行大规模投资办厂。 
  2.政府引导培植医药龙头。在政府引导下,以大型医药生产、流通企业为中心,以市场化运作手段,通过股份制改造、资本营运、兼并联合等方式,加快重组与调整步伐,培植和壮大医药龙头企业。一是以武汉健民、中联药业、马应龙、远大药业、人福科技、广济药业、潜江制药、八峰药化、科益药业、百科药业等公司为重点,加快企业资产重组步伐,倡导强强联合,引导中小企业向这些大企业靠拢,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二是鼓励有实力、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大胆收购、兼并那些解困无望的企业,利用他们的壳资源及药品生产许可证,组建大的集团公司,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三是以九洲通医药集团为龙头,加强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联合。医药界工商联合,可以使生产企业利用商业企业深层次、广覆盖的分销网络和市场作业反馈系统,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商业企业可以通过与生产企业合作保证质优价廉的货源,通过产销互利合作,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双方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 
  3.联合同盟构建医药“小巨人”。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增加经济效益为中心,引导建立企业间的策略联盟,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促进医药产业从生产要素的外延扩张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培植科技先导型龙头企业,发展具有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实行优势互补。我省中小型医药企业,应强化自身的定位,通过相互间的业务重组和合作,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低效率体制,突出自己的核心专长,以特色策略去寻求市场,发展成具有特色专长的“小巨人”企业。 
  4.依托园区做大做强医药企业。借鉴和推广武汉庙山医药工业园、东西湖医药工业园、鄂州葛店医药工业园的经验(见附件三),以园区为依托,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进园投资办厂,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以园区为载体整合医药资源,做大做强医药企业,形成医药规模经济。 
  (二)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主要通过建设三大创新平台,创新湖北医药产业品牌,培植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1.建立技术创新公共平台。政府发挥行政协调职能,在医药学术生态环境、持续性科研资助、科技贡献的长期激励机制等方面应拿出更有力的措施。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融合发展,联办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基地、临床研究基地、安全评价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构筑技术开发和创新平台;并以此为载体,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加快新产品的研制、试验和生产周期。学研机构以科研成果和技术入股,与企业合资组建股份公司,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以利益为纽带、项目为桥梁构建联合创新平台。科研院所与企业以利益为纽带,采取项目合作、人才交流、共建基地等方式加强联系。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进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广泛联系和合作,形成开放、高效的技术开发与创新体系,加快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3.加快科研院所转制步伐,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要学习推广省医工院转制的成功经验,科研院所可真正转变为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企业,成为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实业公司。 
  (三)建立多渠道投入体系,培植医药产业发展后劲 
  主要通过建立三大基金,构建医药投入体系,加大医药产业投入,培植医药发展后劲: 
  1.设立省、市两级政府医药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安排,一是用于医药行业的发展启动,通过政府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争取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信贷规模。二是用于企业技改、中药基地的建设、基础性研究、中上游技术创新。三是对于开发国家一、二类新药和为新药开发服务的筛选中心、毒理、药理实验室及临床试验,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并且保证创新经费每年有所增长。 
  2.设立企业研究开发资金标准。企业的研发投入应占销售收入的5%以上,以增强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3.设立医药创业风险投资资金。利用创业投资机制等市场化手段,建立健全医药风险投资的市场运作机制,拓宽融投资渠道,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共同促进新药科研开发。 
  (四)着力抓好技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 
  要下大力气抓好医药行业技改项目建设,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达到改革生产工艺、扩大产品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效益、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商企业大型技改项目共计194个(见附件二),总投资111.7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9.25亿元,企业自筹及其它82.45亿元。2010年全部建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81.4亿元,新增利税70.1亿元,其中新增利润44.6亿元。在194个项目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78个,投1亿元以上的29个,投资2亿元以上的10个。其中,有突出发展前途的大项目如: 
  1、大鹏药业新上项目3个,总投资2.07亿元,对研制的新药—体外培育牛黄原料药及其制剂进行产业化生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3.6亿元,新增利税1.03亿元。 
  2、武大弘元药业新上项目5个,总投资3.2亿元,主要用于氨基酸衍生物的研究与开发、固定化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基因工程制备酰氨酸水解酶等,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0.1亿元,新增利税2.65亿元。 
  3、人福科技分别在武汉、宜昌、鄂州、咸宁生产基地新上项目6个,总投资4.63亿元,新上非那雄胺、米非司酮系列产品、建立麻醉品工业园、新上年产6亿只安全套等,全部建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1.9亿元,可新增利税6.37亿元。 
  4、中国药品股份有限公司新上项目1个,总投资2亿元,主要用于开发生物农药、基因工程、海洋生物药等,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6亿元,新增利税1.2亿元。 
  5、八峰药化新上项目11个,总投资8.38亿元,主要用于开发新的氨基酸系列产品,全部建成后新增销售收入21.5亿元,新增利税5.43亿元,出口创汇人民币2550万元。 
  6、广济药业新上项目4个,总投资4.15亿元,主要用于新药年产100吨雄烯二酮和雄二烯酮及年产10吨生物素等,全部建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4.75亿元,新增利税1.93亿元。 
  7、潜江永安药业新上项目4个,总投资2.1亿元,主要用于年产1万吨牛磺酸项目的技改与扩规、新建年产500吨羟乙基磺酸中间体项目、年产2000吨羟乙基磺酸钠项目、年产1万吨椰油羟乙基磺酸钠项目等,全部建成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0.6亿元,新增利税2.68亿元,出口创汇人民币1.17亿元。 
  为了确保以上项目的实施,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服务,协调金融机构及有关单位给予大力支持,督促企业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建立项目责任制,搞好跟踪监督与管理,确保技改项目如期开工,按期完成,按期投产,尽早发挥效益。 
  (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医药行业既是高科技行业,也是污染较严重的行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精神,坚持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利用并重,环境的预防与治理结合,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推动清洁生产,淘汰污染严重、能耗与物耗高的落后工艺和设备,重点抓好黄姜产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和化学原料药生产的“三废”治理,以及抗生素类药的节水、节能工作。 
  (六)推进医药信息化建设,提高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 
  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 
  1.建立省级医药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既可以会员制方式广泛吸纳会员,为会员企业搞好行业的信息搜集、整理与咨询,也可以省医工院原有的信息中心为基础,适当加大投入予以改造,建立产品、项目库和丰富各种医药专业数据库,推进各企业、园区医药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对接,通过信息网络建设为全省医药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2.积极加入国家级医药信息中心。我省的医药企业应积极采取签定协议或申请入会等形式,加入国家医药工业情报信息中心,及时广泛地共享医药科技文献、技术、市场、专利等信息,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和研发能力。 
  3.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在制药企业普遍推广、使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技术,实现制药过程中各项单元制造技术及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检测、连续采集和程序化、自动化控制。医药流通企业要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完善金融支付清算系统。 
  (七)加快医药流通现代化建设,加大市场营销开发力度 
  1.推广现代物流经营体系,建立现代市场网络。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重点,大力推广医药批发企业实行代理配送制,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制,建立城乡人民购药方便的市场网络体系。坚持以产权制度为核心,加大对国有医药流通企业改革的力度。对现有的药品批发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代理、配送、批发、零售的一体化经营。逐步将现有的区、县公司兼并、联合后改造为区域性配送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将大型药品批发企业的仓储运输部改造为功能齐全、面向社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 
  2.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开拓国内市场。大力推进流通企业实施GSP改造,大力开拓国内市场。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大力推动中药材市场建设,搞好规范化管理,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抢占西部医药、药材大市场。针对农村医药市场的特点,逐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拓展农村医药消费市场。 
  3.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我省医药经济的外向度。鼓励医药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广泛采用电子商务,实行网上交易,开展全球性营销与采购。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创办跨国公司和在国外寻求总代理。中成药要着眼于东南亚,逐步打开欧美市场,卫生材料着眼于北美、西欧,化学药品着眼于非洲。鼓励医药企业在境外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国内医药产品的出口。 
  (八)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要推动我省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建议省政府成立医药行业发展领导小组,省主要领导分别任组长、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通过成立领导小组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对医药行业的领导和工作指导,统领工作全局。建议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二至三次专题会议,专门研究解决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工作措施,营造发展环境,强化协调与服务。要迅速改变目前全省医药行业管理体制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职能交叉、责权脱节的现状,建立起责权结合、工作任务与工作手段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推动全省医药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2.成立中介组织,发展行业协会。要改变目前政府机构行政职能弱化而医药行业管理任务非常重的现状,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成立中介机构,大力发展医药行业协会,承担起不宜由政府履行的职能,协助主管部门切实履行好全行业的规划、指导、统计、协调、服务任务;建立政策法律咨询、项目评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交易、技术改造投入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开展各类、各层次人才培训,为医药生产、经营、科研单位提供信息服务,为部门制定产业规划、进行宏观决策提供服务与支持。为促进公平竞争,开展市场监督、企业维权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工作。 
  3.制定产业重点,引导产业走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应定期制定和公布本行业予以扶持的新技术、新产品清单和要求淘汰的落后技术、产品清单,并定出相应管理方法,通过行政措施和利益机制,对落后过时的技术必须限时强行淘汰,对技术落后的企业也要促其退出市场。 
  4.落实相关政策,用好用足政策。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如落实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我省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在制定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信用担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外,要根据医药企业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的行业特点,在财税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要集中扶持,不要急于收取利益,要放水养鱼,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推动全省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