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格切换切换到宽版
  • 2731阅读
  • 0回复

湖北省麻城市“三措并举”推进“双强工程”建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yycadmin
 

发帖
1995
铜币
22151
威望
5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8-08-29
  8月21日,湖北省麻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朱伯儒带队前往蕲春学习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今年4月24日,我市歧亭杏花村正式开村,并由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主持开村仪式。此次考察团主要是学习蕲春赤龙湖风景区、《大明医圣李时珍》影视城旅游开发项目,学习借鉴蕲春的经验,把历史名人与旅游开发联系起来,做活新农村建设文章。近年来,麻城市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强基固本工程(以下简称“双强工程”),组织党员干部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实施“双强工程”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了选拔任用机制、考核与监督机制和工资保障机制,大力实施了村级主职干部职业化管理。采取从农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从外出务工能人中“召回”一批、从乡镇机构改革精减人员中“启用”一批、从机关选派一批等办法,扩大村干部的选人视野,把懂管理、善经营的能人和乡土人才选进村级班子,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对村“两委”成员加强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和增强发展意识,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为大学生“村官”搭建成长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敢想敢干”的思维优势,为村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一池活水”。

  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发展模式,为实施“双强工程”拓宽发展渠道

  把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作为实施“双强工程”的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以106国道沿线的歧亭镇、宋埠镇、中馆驿镇为中心的5万亩大棚蔬菜经济带;以麻东地区、麻北地区为重点的75万亩板栗经济带;以龟山、盐田河为重点的12万亩蚕桑经济带;以铁门四角门牛羊繁育场为依托的20万头(只)牛羊畜牧经济带;以木子店、铁门岗为中心的2万亩老米酒糯稻基地。重点扶持南街村集团麻城公司、福海公司、金麦面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带动基地建设和贫困户发展产业。推行“公司+基地+贫困户”、“大户+基地+贫困户”、“协会+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发展专业生产和经营,全市已建立8大类25个专业协会,网络农户2.6万户10万多人。先后与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武汉、天津等54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劳务输出协作关系。近10年外派远洋船员600多人,人平年收入近6万元,高的达12万元,每年船员收入达3000多万元,形成了转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格局。2007年,全市农村劳务输出21.8万人,带回现金12.51亿元。

  培养典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为实施“双强工程”提供示范引导

  在实施“双强工程”建设中,我们十分注意发现典型、培养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七一”纪念大会上,表彰一大批党员创新创业标兵,扩大影响,提高示范效应。铁门岗乡豹子山村党员陈荣勤,利用所学到的技术和办砖厂积累的资金,个人投资700多万元,租地300多亩,建羊舍、猪舍2万多平方米,建成了党员“双建双带”示范基地。由于党员骨干带头种草养畜,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牧业产值已达5.1亿元。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注重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农户”、“和谐农家”为载体的文明创建活动,依托村级办公场所,建立图书室、活动室、业余文艺演出队,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公众文化服务体系,组织10多个民间艺术团队常年活跃在农村,经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观众达17万多人次,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了文明新风,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刘敏 徐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